第三部分(卷三)歸於你,全能的天主聖父第一篇在基督內的新人
第二十四章從罪惡到聖德
第三節祈禱、淨化與修德的路途
古往今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所以每位基督信徒也都有自己的靈修生活路途。雖然如此,靈修生活的某些大方向是人人相同的。根據梵蒂岡第二届大公會議《教會憲章》的指示,修完美愛德的途徑包括祈禱、淨化自身、控制自己、修德行以及爲他人服務的功夫(參見憲章42)。
我們先來談祈禱。祈禱對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成長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女真福安杰拉·弗利尼奧(Angela da Foligno)說得好:“缺乏天主的光照,沒有人可以得救。天主的光照使人跨出第一步,幷引導人走向成全的高峰。因此,如果你願意開始擁有天主的這道光,那就祈禱吧!如果你已經努力在走成全的道路,幷希望這道光增强,祈禱吧!如果你已經抵達成全的境界,又希望天主繼續光照你保持這個境界,祈禱吧!如果你要信德,祈禱吧!如果你要望德,祈禱吧!如果你要愛德,祈禱吧!如果你要貧窮,祈禱吧!如果你要服從、要貞節、要謙虛、要溫良、要堅毅,祈禱吧!你無論渴望什麽德行,你都祈禱吧!”(女真福安杰拉·弗利尼奧,《Libro,Istruzioni,3,138-147》)。
從這位意大利著名女真福的話,可知一個人要想得救,非祈禱不可;如果要想達到完美成全的境界,更非祈禱不可。祈禱是第一個最有效、也是人人都做得到的方法。祈禱幫助我們獲得天主的恩寵,也使我們敞開心胸,樂意接納恩寵。祈禱滋養我們信德的意識,幫助我們分辨天主的聖意。長期的祈禱會改變我們的做人態度,會提升我們的凡俗生活到與天主對話的境界,使我們知道怎樣回應天主的愛。爲此,每個人最好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使自己在每天、每個星期、每個月、每年的生活中,都有祈禱的時刻。
祈禱幷不費事,長時期嘮嘮叨叨、反復堆積一些空洞的祈禱詞和格式幷沒有意義,瑪竇福音記載耶穌教導人說:“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爲他們以爲只要多言,便可以獲得垂允。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因爲你們的父在你們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麽”(瑪6,7-8)。一個人用口來祈禱,如果是爲了激發熱忱,那就有意義。教會勉勵信友多做默想,因爲默想能够給人激發熱心的情愫和意願,所以默想具有重大的意義。聖亞豐索認爲默想與罪惡無法幷存:一個人要不是很快地會丟下內心的祈禱,也就是默想,在不然會很快地脫離罪惡(參見聖亞豐索《告解神師實習,122》)。
個人祈禱的方式,除了默想之外,也包括每天做省察。教會强調省察爲逐漸淨化個人的心靈很有幫助,所以勉勵信友每天做省察。省察幫助人看清自己的行爲舉止和心思意念是否良善,進而要求人每次省察時要重新誠心誠意懺悔,堅决改過遷善,努力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或接近犯罪的危險機會。
此外,靈修生命也需要成長,成長則需要靠天主的聖言來滋養。聖保祿宗徒勸勉他心愛的弟子弟茂德說:“你要堅持你所學和所信的事,你知道你是由誰學來的。你自幼便通曉了聖經,這聖經能使你憑著那在基督內的信德,獲得得救的智慧。凡受天主默感所寫的聖經,爲教訓、爲督責、爲矯正、爲教導人學正義,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適于行各種善功”(弟後3,14-17)。從聖保祿宗徒的教導,我們知道應該勤奮接觸聖經,例如多多參與教會的禮儀,聆聽講道和要理講授,個人多研讀聖經和神修書籍,多做默想。可能的話,也定期參與避靜退省。
基督信徒的生活是依靠教會的聖事、特別是聖體聖事塑造起來的。這件聖事使我們相似基督,也通傳給我們基督的愛德和基督的喜悅。因此,我們應該熱心參與主日瞻禮的彌撒聖祭,可能的話,也每日參與彌撒祭獻。告解修和聖事為塑造信仰生活也非常重要,這不只是爲了使人從大罪中死裏逃生,重新獲得天主的聖寵,也爲了幫助人經常保持懺悔皈依的心境和狀態。所以,基督信徒應該定期辦告解,與天主和與他人修好。但是辦告解不能流于形式或習慣,却要每次真心懺悔,立定皈依的志向。最好是能夠有一位告解神師的指導。除了聖體聖事及告解修和聖事,教會也鼓勵一般教友做時辰頌禱,特別是晨禱和晚禱。在過去,時辰頌禱只是神職人員和修會人士的每日神功,一般稱作日課。但是今天已經有很多教友也這樣祈禱。
我們提過、也知道基督信仰生活是不斷皈依的路程。皈依其實就是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靈。要淨化自己,皈依天主,需要有足够的力量,這個力量就來自祈禱。每個人都有向善的渴望,但也有向惡的傾向。聖保祿宗徒向迦拉達的教友說:“因爲本性的私欲相反聖神的引導,聖神的引導相反本性的私欲,兩者互相敵對,致使你們不能行你們所願意的事”(迦5,17)。的確,即使我們的罪過因著領受相關的聖事而得到寬赦,我們的理智仍然停留在黑暗中,我們的意志仍然軟弱,內心依舊反叛理性。人內心的真正自由幷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每個人需要經過很長很艱辛的奮鬥過程,才能取得內心的平衡,獲得身爲天主子女的真正自由。
人的心智的淨化有賴于培養客觀的認識和嚴格的反省,有賴于養成成熟的信念和足以引導自己走向天主的愛的堅固信心,有賴于加强自己行善的意志,即使需要付出犧牲,也在所不惜。有了這樣的信念和意志,我們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使它向善。人的情感是良知對人對事對天主的共鳴。這樣的共鳴會演變成兩種反應:一種是積極的,一種是消極的;積極的反應是表現在愛、渴望和喜悅;消極的反應則表現在仇恨、恐懼和悲哀憤怒。這些反應都是巨大無比的力量,不能加以壓制,而應該藉著正確的理性予以疏導,讓它發揮在修德立功上,使自己能够自然而然地避惡行善。這就是修德的功夫。
修德不僅是感情上的事,也需要肉體方面的協調配合。肉體上的配合,具體地說,就是飲食、衣著、舒適和外在的消費都要有所節制;在眼神和言語上要有所約束;要放弃無益和危險的旨趣,管束自己的性本能。這樣的鍛煉學習幷不是要消滅自己的存在,好像東方苦修傳統所追求的無我的境界;而是要鍛煉一個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思言行爲,有能力自由地把自己奉獻給天主和兄弟姐妹們,使自己越來越相似耶穌基督。
基督信仰所教導的修德成聖的路程,是從日常生活中每件具體細小的事情起步的,為使自己的大小行爲都能産生良善的果實。事實上,偉大杰出的聖德都是經由日常細小的事功而修成的。
(2684字。江國雄)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