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三十五】

第五章 歐洲與教會的重建及自由主義(1815年至1870年)

 

拉梅奈與"前途"


  公元一八一四年四月十一日,法國皇帝拿破崙在楓丹白露宮簽署遜位詔書後,法國復辟,天主教在法國獲得喘息與復興的機會。不料,一向支持大革命的中產階級自由派人士在反對國家復辟之餘,把箭頭指向教會,他們極盡冷嘲熱諷、謾罵之能事,終於招致卡洛十世國王頒布法令,禁止新聞出版自由。這件發生在公元一八三O年七月的事,竟引起巴黎居民再度掀起暴力革命,並立刻導致卡洛十世的下台。

當時法國一位極富盛名的神父深深以為:自由的思潮已經牢固在社會大眾心裡,也是人民所嚮往的生活方式,不但不能遏阻,反而應該順應潮流,加以誘導,使它符合教會的益處。這位頗有遠見的神父便是費利西泰.德.拉梅奈(ELICITE DE LAMENNAIS)。

拉梅奈一七八二年生於法國聖馬洛(SAINT-MALO),自幼生長在法國大革命的環境中,靠自修的方式讀了多方面的書籍,但對宗教並不感興趣。年紀漸大以後,卻被他的哥哥讓.馬里神父的熱心所感動,於是加入哥哥在拿破崙皇帝統治時期和遜位後重建教會的行列。

一八一六年,三十四歲的時候,拉梅奈晉升了司鐸,並借著寫作和新聞事業來從事他的使徒工作。他在一八一七年所寫的"論冷漠"一書,使他名噪一時,成為法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不同意時代人們的冷漠,尤其是對宗教的冷漠態度,所以極力勸阻當時的人漫不經心地走向無神主義,他以為:沒有宗教,一切勢必倒塌。

當時,拉梅奈對政治抱著超現實的看法,他以為,而且相信法國國王必定會恢復教會的權利和教會應有的地位。後來,他發現國王的作風並非如此。當時的大學對宗教也充滿不尊重的態度,拉梅奈對這種風氣很不耐煩,屢次強烈攻擊大學。巴黎的總主教對拉梅奈的態度不以為然,曾多次責備他。至於法國主教和政府官員那種過於傾向法蘭西主義愛國至上的思想意識型態,拉梅奈也不以為是,他是絕對擁護教宗的人。他相信"不會錯誤"的教宗乃是政治與教會合一這個建築結構的最高峰。

拉梅奈兩兄弟一直致力宗教生活的革新運動,哥哥讓.馬里里創立了"天主聖意安排女修會"基督教育兄弟會,致力於初級教育工作,令創立聖伯多祿會,為培育具有傳統修養又現代化的神職人員。拉梅奈另在自己家鄉培養一批他認為可以進一步造就的青年,而事實上,其中很多人日後都在教會中擔任重要角色。

法國在一八一四年復辟後,政府的某些措施並不見得對天主教有利,例如一八二八年宣佈的一些法令便限制了教會的部分自由。拉梅奈因此完全失去對復辟的君主政體的期待和支持,他看出政府是借著以經濟支持教會的途徑來控制教會。也因此,他以為政教分離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以為貧窮可以恢復教會的自由。

一八三O年卡洛十世國王施行報禁,禁止出版自由,因此引爆的短暫革命,在拉梅奈看來是天賜的良機。他以為世界應該借著天主重新賦給的自由而重生。於是,拉梅奈和他的得意門生拉科代爾(JEAN0BAPTISTE-HENRI LACORDAIRE, 1802-1861)及蒙塔朗貝爾伯爵(CHARLES FORBES MONTA-LEMBERT, 1810-1870)等人,在一八三O年發生短暫革命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創立了"前途報"L'AVENIR),以"天主和自由"為標語,借以宣揚自由的思想。這份報紙很受爭取自由的波蘭人,愛爾蘭人和比利時人的歡迎,因為它催促教會和社會在自由的基礎上進行更新。他們所倡導的自由是良心的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政教分離,中央權力分散等等的。

不過,"前途報"的言論有時過於激烈,讓法國主教不滿,也因此惹來主教們間接的譴責,並警告報紙的訂戶。樹大招風,"前途報"發行一年又一個月之後,便被迫停刊。拉梅奈,拉科代爾和蒙塔朗貝爾不服氣,便聯袂前往羅馬請教宗主持公道。一八三一年十二月底他們來到羅馬,在這裡等了三個月才有機會晉見教宗額我略十六世。這位教宗和藹地接見了他們,卻沒有對"前途報"和其他相關問題立刻表示意見。這很自然,教宗在沒有深入了解狀況之前,怎能當面表明立場呢?拉梅奈不死心,留在羅馬等待教宗表態,可是教宗遲遲不表明。

日子一天天地過,一八三二年六月教宗寫給波蘭主教、呼籲波蘭人民聽從俄國沙皇統治的信,令拉梅奈大感失望,他於是束裝回法國,把羅馬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墳墓,裡面除了骨頭之外,什麼也沒有」。

沒料到,拉梅奈離開羅馬幾個星期之後,回音來了。一八三二年八月十五日,額我略十六世教宗頒佈一道名叫"驚奇你們"MIRASRI VOS)通諭,文中雖然沒有提到拉梅奈的名字,卻譴責他和"前途報"所傳播的種種思想。通諭一出,"前途報"的編輯們都接受來自羅馬的責備,可是拉梅奈內心很不平,那些與他作對的人更加凶狠,主教們的譴責信也像雪片一樣地紛飛。

一八三四年四月,拉梅奈終於發表一篇"一位信徒的話"PAROLES D'UN CROYANT)的文章,把心中想說的全都傾洩出來。他說他痛恨任何形式的暴政,但對百姓人民有信心。這篇文章充滿聖經的字句,也富有那個時代的浪漫情懷。印刷廠排版工人邊排字,邊流淚。這篇文章毫無疑問,是拉梅奈與教會有形的體制結構決裂的記號,文章獲得的共鳴也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文章發表三個月後,一八三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教宗再度頒佈"孤獨的我們"SINGULARI NOS)通諭,這次便明文譴責拉梅奈和他所寫的文章。

拉梅奈原是想建立一個以教宗為頂峰的政教一體的國家社會結構,但他的理想倒塌幻滅了,他心中的教宗國也不能成為教會和重生的人類的基礎。他唯一的寄望是人民,也願意效忠老百姓,可是現在他是孤家寡人一個,沒有人再敢與他來往。他並不灰心,繼續從事新聞記者和寫作的工作,維護窮人和受壓迫者,里昂地區的絲織廠工人發起反抗業主的行動,拉梅奈為他們聲援。他的理想是在為將來的、屬於平民百姓、屬於整個人類的宗教鋪路,他想普世博愛的精神總有一天會消弭一切的戰爭。

一八四八年二月下旬,巴黎市再度爆發革命,宣佈法蘭西為共和國,國王路易.腓力普遜位出亡。可是巴黎的資產階級自由派人士卻部署軍隊,展開選舉國會議員。拉梅奈當選為國會議員,並立刻創立"制憲人民日報"。他以為他的理想就要實現。不料,六月下旬巴黎市民又再次掀起革命,拉梅奈的理想又幻滅了。在這次革命中,有很多人遭屠殺,也有很多人被放逐到北非的阿爾及爾。

經過這最後一次打擊,拉梅奈終於在一八五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抑鬱而終,享年七十二。臨死前他囑咐朋友把他葬在公用的墳坑裡。

昔日拉梅奈的思想和主張很受非議,今日則都已成為事實:國家和教會都走政教分離的路線,國民也享有教育、言論、出版和信仰的自由。拉梅奈的言行或許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過,他也不失為一位先知先覺的人。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仰培育組 的頭像
    信仰培育組

    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