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三十四】

 

第五章 歐洲與教會的重建及自由主義(1815年至1870年)

 

一八三O年革命之風橫掃歐洲

 

  公元一八一五年,法國十年大革命和拿破崙十五年帝國相繼在歷史上畫上句點之後,天主教在歐洲重新獲得喘息與復興的機會。可惜的是教會的復興招致昔日擁護革命、高唱自由口號的中產階級的極力反對。這種反對的浪潮又是在革命的發源地法國最為劇烈。在那個時代,啟蒙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弗爾泰的著作真是洛陽紙貴,一再廣受歡迎。詩人貝朗熱(PIERRE - JEAN DE BERANGER, 1780-1857)在所寫的詩歌裡面,對信仰熱誠的國王和耶穌會士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

這些中產階級自由派人士的反對浪潮終於招致國王卡洛十世下令,禁止出版自由。禁令一下,巴黎居民群起反抗,造成一八三O年七月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的革命暴動。這種反君王的暴動卻變為反教會的行為,巴黎總主教公署遭洗劫,穿長袍的神父一律被攻擊,聖堂的十字架都被摧毀。好在這次革命性的暴亂為時並不久,便漸漸平定下來。卡洛十世因此下台,路易.菲利浦繼任王位。對這位新國王,法國天主教徒的反應很平淡。

法國歷來的任何大小革命運動對歐洲各國都產生傳染性的作用,這次為期短暫的動亂也是一樣。自從一八一五年維也納和會重新規劃歐洲政治地理,把比利時歸入"低地"王國之後,信奉天主教的比利時人在誓反教王國的統治之下,到處遭排拒,公職都由荷蘭人擔任,比利時人非常不滿,他們為了反對"低地",也就是荷蘭王權,不惜與反教會的自由派人士結盟。一八三O年十月,他們建立比利時獨立王國,以自由主義思想為基礎,採政教分離路線,人民享有宗教、言論、教育、出版等等自由。天主教徒也都懷著自由主義的思想來工作、生活。

面對這種自由主義思潮,教宗國似乎陷入了尷尬的困境,卻也無可奈何,必須接受。一八三O年十一月三十日庇護八世教宗去世,教宗國內的人民趁機騷動。新教宗在五十天後才選出來,取名號額我略十六世。這位教宗出身隱修士,不熟悉政治事務,他為了解決教宗國境內的動亂,竟向奧地利求援,而奧地利是意大利自由派人士恨之入骨的。不到兩個月,也就是一八三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動亂平定了,可是這位教宗卻被列為自由的敵人。

歐洲中北部的波蘭長久處在帝俄的統治之下,人民怨聲載道。一八三O年十一月間,羅馬教宗庇護八世去世前幾天,波蘭人民起義,宣佈獨立。沙皇受不了,派兵鎮壓,大肆屠殺。波蘭人抵抗不了,死的死,逃的逃。一八三二年九月八日,俄國再度佔領華沙,把波蘭併入俄國版圖。那些在軍事鎮壓中逃離波蘭的人,在西歐獲得自由派人士和天主教徒的同情,他們呼籲教宗出面干預俄國的侵佔行為。不料,沙皇的代表加加林(GAGARIN)也向教宗進言,勸阻他幫助波蘭人。額我略十六世教宗心想:難道我可以支持波蘭人起義,卻在自己國境內打擊同樣的行動嗎?於是這位在政治上沒有經驗的教宗在一八三二年寫了一封信,勸告波蘭人服從俄國沙皇說:「你們要聽從你們強有力的皇帝,他會善待你們的」。額我略十六世教宗的信令波蘭和歐洲許多國家深深感到驚訝與不齒。

人們不禁要問:教會是不是應該留意和關心各民族爭取自由的期望和奮鬥呢?以波蘭人民反抗帝俄的事件為例,如果波蘭人民爭取自由的努力獲得教會最高當局的肯定和嘉許,這是不是會使教會和自由思潮彼此修和,不再勢同水火呢?而且波蘭事件會不會是教會與自由思潮終於能夠彼此言好的轉機呢?是的,法國當時有些人士,尤其是天主教會內部的自由派人士,便有這樣的感觸,其中以費利西泰.德.拉梅奈(FELICITE DE LAMENNAIS, 1782-1854)和他的朋友們的言論最受注意,影響也最大。他們對革命有切膚之痛。

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原是受到啟蒙運動所鼓吹的理想主義的激發而產生的。革命的口號正是自由,絕對的自由,打倒一切權威,包括天主的權威在內的自由。十年革命被拿破崙收拾,而拿破崙帝國在專橫了十五年之後,也由於在軍事上的失利,而壽終正寢。這二十五年間,自由的口號甚囂塵上,許多罪惡和暴行也假借自由的名義而出現。為了這個緣故,很多人,包括教會人士,對"自由"這個名詞和自由派的言論與態度非常敏感,幾幾乎患上了過敏症。那些目睹革命血腥和暴政專橫的人,無不視躲在自由面具後的凶狠為洪水猛獸,為魔鬼的勾當,必須加以剷除刷淨。一八一五年維也納和會的目標之一正是這個。

拿破崙失敗後,法國復辟,傳統派逐漸復甦,教會也慢慢恢復生機。這種新趨勢很刺中產階級自由主義人士的眼,於是這些人開始譏諷王權貴族,並把教會歸畫到統治者這一邊,予以冷嘲熱罵,甚至轉移箭頭,以教會為攻擊對象。

法王卡洛十世受不了自由主義派人士的囂張,下令報禁,禁止新聞自由。命令一下,再度掀起一八三O年底的巴黎革命。這次革命雖然不長,也沒像第一次那麼可怕,不過很多人,包括教會人士,已經意識到自由之風已經席捲歐洲大陸,不能抗拒,而且只要不是暴亂式的為所欲為,則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對人格的成長也有助益。當時法國著名作家費利西泰.德.拉梅奈神父便是持這種看法的人。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以為:教會既然不能靠政府來保護,只好採取另一種策略,就是利用一切現代的自由,使之有利於教會。他曾說:「人一提到自由主義,便有些震驚害怕,我們來使它宗教化吧?這樣,社會便會復興了」。

為了宣傳這種新的自由思想,拉梅奈神父和他的朋友們於一八三O年十月十五日在巴黎創立"前途報"L'AVENIR),日報的標題是"天主與自由"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仰培育組 的頭像
    信仰培育組

    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