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三】

第一章歐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第十五世紀末至第十六世紀)

未能滿足基督信徒期待的教會

十五世紀末年,歐洲各地出現不少人文主義者,其中不乏對人對事抱持樂觀的人。然而,他們的樂觀不應該掩飾當時許多人內心的隱憂。上樑不正下樑歪,在那世風日下,社會良知搖搖欲墜,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的世代,所謂世界末日來到的言論此起彼落,基督信徒為了自己在世界末日來臨時能否得救的疑問焦慮不安。他們一方面畏懼全能的天主憑祂的好惡,任意決定人的永生和永罰,一方面又受到無處不有的魔鬼的威脅。

的確如此,文藝的復興与巫術魔法的死灰復燃,以及對巫婆巫師的趕盡殺絕,都在同一個時代出現了。當時惡名昭彰的依諾增爵八世教宗(INNOCENZO VIII)發佈諭令(一四八四年),對任何巫術魔法口誅筆伐,並要求大眾鎮壓言行怪異的人。他在一四八七年委託兩位道明會士草擬了一篇名叫"巫婆的鐵錘"MARTELLO DELLE STREGHE)的文件,內容論述魔鬼的詭計和對巫婆進行逼供的方法。這種對巫師,尤其對巫婆大肆搜捕,趕盡殺絕的行動風聲鶴唳,持續到十七世紀中葉才告停止。據估計,在那將近兩百年的恐怖中,約有十萬個巫師巫婆遭火刑。

從這個嚇人聽聞的悲哀事件,我們不能想像在當時教會嚴刑峻法之下,仍有那麼多行巫術的男男女女,可見世道人心已經失落精神上的導師和心靈的可靠依恃。

社會走向如此,教會固然不能辭其咎,但也不能專靠強硬手段來防堵社會民心的瀕臨崩潰,怎麼辦呢?如何安撫教友的不安呢?勉勵他們多作長途跋涉的朝聖活動,多行善功,以獲得大赦,多敬禮聖母,多念玫瑰經,多閱讀聖經,多辦告解等等。

這些宗教上的靈修活動當然有助於穩定教友的信德,可是一般教友對那時代的教會體制和當局已不再具有什麼信心。許多神職人員的學術品德修養無法滿足要求嚴格的教友的需要,如果再加上品行不端正,立惡的表樣,則善良教友的失望不言而喻。至於領導地方教會的主教們中,也不乏聚斂財富地位,不務正業的人。對這樣的地方教會牧人,神職和教友能怎樣呢?向教宗告狀嗎?這大概行不通,因為那個時代的教宗都在為自己大興土木,建造亭台樓閣和豪華的殿宇,也常常開宴席,飲酒縱樂。這一切都需要很多的錢。錢怎麼來呢?最方便的途徑就是允許主教們一人身兼幾個教區的主教,可以在各地聚斂財富,唯一的條件就是支援教宗的揮霍需要。這還不夠,教宗們還自己販賣大赦,為自己開闢財源。

了解了十五、十六世紀教會內外那種腐敗不堪的現象,我們就不會對荷蘭鹿特丹的埃拉斯莫極盡諷刺教會人士之能事,以及道明會士熱羅尼莫.薩沃納羅拉(SAVONAROLA,1452-1498)如何在意大利佛羅倫撒一帶,執行嚴厲的道德規範,儼如道德獨裁一樣的作風,感到驚訝了。

這位道明會士薩沃納羅拉神父固然對教友生活嚴厲得幾不近人情,但他那勇敢不畏的作風的確也令人折服。他在亞歷山大六世教宗時代,直言不諱檢舉教宗國濫用權勢,教宗瀆職,預告天主將懲罰這些不肖的人,並因此要求佛羅倫撒的教友度隱修院式的克苦生活。他這樣痛罵當時的教會說:「你比禽獸都不如,你是一隻令人厭惡的怪獸;過去,你還會因為你的罪惡感到羞恥,如今,你連知恥都不會了」。

薩沃納羅拉神父的話固然不是無的放矢,而且也反應了當時的世態,但他那嚴厲激烈的言論卻激怒了各方的人士,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於 一四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被判火刑。

這是個綱紀不張,社會倫常破壞,世道人心低沉的時代,有志之士,不論是教友或王公貴族,曾多次呼籲教友召開大公會議,進行宗教与社會改革。於是朱利奧二世教宗(GIULIO II)於公元一五一二年召開拉特朗第五屆大公會議,譴責教會和社會當權人士濫用權勢,同時也擬定了一個改革方案,但這個方案最後也石沉大海。這次大公會議前後拖延了將近五年之久,於 一五一七年三月十六日 謝幕。雷聲大,雨點小,這次大公會議看來沒能發生什麼作用,教會已病入膏肓,似乎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同一年的 十月三十一日 ,德國奧斯定會士馬丁.路德終於在威登堡(WITTENBERG)寫了他那著名的九十五條控訴狀,批判教會當局有關大赦、許願、朝聖和守齋的種種立論和作法。於是點燃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在西方,一提到"宗教改革",無疑是指羅馬天主教內部的分裂。分裂這件事,不論在哪方面,總是一種不幸的災禍,於是當事人或後來的人總要追究原因和責任。關於西方羅馬天主教內部因馬丁.路德而導致的分裂,一般人很快地會歸咎於教會內部很多人瀆職,濫用權勢,致使一些人看不慣教會變了質,又無力挽回狂瀾,終於失望地放棄了天主教會。

事隔將近五百年,今天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昔日宗教改革運動的真正因素是屬於內在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說:到了中古世紀結束之際,人們一心渴望追求福音中真正的耶穌基督的面目。這是經過幾百年的痛苦考驗之後,人們比較持平、客觀的看法。然而,過去有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各方面的人都很難平心靜氣地談論那些倡導宗教改革的人,對馬丁.路德尤其如此。為誓反教徒來說,馬丁.路德是個"嚴厲的醫生",是個"天主的上智派來的,為打擊羅馬的那個假基督,那個惡魔";可是為天主教徒來說,馬丁.路德卻是個庸俗不堪的人,是個酒鬼,是個撒謊和好色之徒,他之所以離開教會,只是為了投其個人所好,為了滿足他的私慾偏情而已。

最近幾十年來,誓反教徒和天主教徒已經多方努力,設法消除前嫌,拉近彼此的距離。今天,大家都認為馬丁.路德是個有信德的人,他的行動出於宗教熱忱。而每位天主教徒也不否認十五世紀下半葉和十六世紀上半葉的羅馬天主教會實在昏沉,不明智。不過,誓反教徒也同樣承認馬丁.路德在人格上有他的缺陷,例如他個性火爆,強硬,不讓步,嗜好啤酒等等的。

教會是由人組成的團體,人的缺陷和缺失往往造成教會的不幸,這些不幸有時是難以彌補和復原的。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仰培育組 的頭像
    信仰培育組

    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