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二】

第一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第十五世紀末至第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中,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革新

十五世紀末年十六世紀初,歐洲地區逐漸形成好幾個現代國家,這些國家極力擺脫羅馬教宗國和"神聖羅馬日耳曼帝國"的控制,各自獨立。在這時期,羅馬教宗國也出現內外危機,各種俗務的危機深深影響到教會的生活,致使一片改革之聲彌漫整個教會。

可是,從另一方面看,那個時代的教宗雖然在內外和教務上不甚了了,而且有江河日下的跡象,卻把心神投擲在文物的建設上。一時,亭台樓閣如雨後春筍,古物的收購逐漸充斥梵蒂岡,名躁一時的藝術家和建築師紛紛匯集羅馬,藉著為教宗效勞的機會,大顯才華身手。無心栽柳,柳成蔭,當時的教宗們原是在美化自己的宮闕,哪想到他們的創舉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和偉大成就,而他們也因此使自己和文藝大師們永留青史,為後人瞻仰。

十六世紀中葉有思想的人都知道:當時歐洲的文化革新運動像奇蹟般地,在短短幾十年之間完成。他們中有人說:「我們在一個世紀內所看到的科學家的進步,比我們的祖先在十四個世紀中所看到的更大」。這就是歐洲文藝復興了不起的地方。這個文化革新運動在沒有与中古世紀完全斷絕關係的情況之下,重新發現古老文學、藝術和科學的價值精華。意大利的文化來自拉丁文化,它的文學界人士開始對深藏在名山大川中隱修院圖書館內的古代文學產生極大的興趣。而拜占庭東方羅馬國境內的博學之士,如喬凡尼.貝撒里奧內(GIOVANNI BESSARIONE,1403-1472)這樣的學者,或為了東西教會的合一問題,或為了逃避土耳其奧托曼帝國的入侵,紛紛攜帶許多希臘文手抄古籍來到西方。

這些珍藏在意大利各地隱修院內和來自拜占庭地區的古代典籍,又因著德國古滕貝格(JOHANN GUTENBERG,1400-1468)發明了活版印刷術所帶來的傳播革命,得以廣為流傳。一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那些在過去只有少數特權階級的人才能閱讀的作品,如今一般庶民老百姓都得以展閱,不論是民間非宗教性的作品,或古代教父的著作,或聖經和靈修手抄本等等,都大量發行,不過最早印刷流傳的大半都是宗教性書籍。在這個知識傳播革新的時代,人人對那些人文主義者的淵博學識,對英雄人物傳奇的英勇作為,無不好奇,他們渴望知道更多有關生活、歷史和科技的事。

在那個時代,也就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受尊重的人無非是人文主義者,他們涉獵各種學問,從中汲取精華,作為規範自己和指導別人生活的原則。這些有點作為社會良知和導師意味的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有些是与基督信仰無關的,例如當時佛羅倫撒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里(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他在自己的名著"君主"IL PRINCIPE)這本書中指出:身為國家統治者,為了團體的利益,要有犧牲公共道德原則的魄力和勇氣;換句話說,馬基雅維里是個主張運用權術的人,為達致政治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除了少數幾個人文主義者的思想學說与基督信仰的倫理立場不相符之外,其他的人文主義者大都保持自己的信仰原則,他們無不渴望藉著自己的努力來改善教會和教友的生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英國的托瑪斯.摩爾(THOMAS MORE,1478-1535)。這位擔任亨利八世國王的宰相的人文主義者極富風趣,充滿人情味,又堅守基督信仰原則,才智滿備,是位良好的家庭父親。這些特色使他成為人文主義者的典範。

托瑪斯.摩爾在一五一六年寫了一本名著,叫"理想國",或叫"烏托邦"L'UTOPIA)。"烏托邦"這個字是他發明的,用來稱呼他所理想的國度,他沒有料到這個字竟在後世廣受應用。他在這本書中風趣地批評當時的政治和宗教狀態。由於堅守自己忠於羅馬天主教的立場,不肯附和亨利八世創立英國國教的行為,終於遭斬首致命。

与托瑪斯.摩爾同時代的,還有一位非常傑出的人文主義者,他就是荷蘭鹿特丹的埃拉斯莫(ERASMO DA ROTTERDAM,1469-1536)。這位人文主義的佼佼者,雖然是某位神父的私生子,他自己也進了奧斯定修會,晉升了神父。他周遊歐洲列國,尋找并收集手抄本,也因此結識了當時法國、英國、意大利和德國等地的人文主義者,王公貴族,以及主教們,托瑪斯·摩爾便是其中之一。

這位愛好古代文學的埃拉斯莫寫了許多書,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歌頌荒唐"L'ELOGIO DELLA PAZZIA,1511)。在書中,埃拉斯莫讓那些荒唐的人和事作主角,因為在他看來,這個世界,至少在他那個時代,是由荒謬的人和事在領導的。書中的人物和事情包括社會各階層,他極盡諷刺之能事,尖銳地批評,教會中腐敗的人和現象尤其在書中出醜。

不過,埃拉斯莫最重要的工作還在於出版事業。他在當時歐洲各主要印刷工廠出版許多古代的作品和教父們的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希臘文本的"新約聖經"。此外,他也寫了不少有關基督信仰教育、婚姻、戰爭与和平、以及馬丁路德的危機的論著。在這些著作中,埃拉斯莫極力表達他透過淨化宗教和使文化融在福音中的方法,來改造人的理想。他渴望經由歸回本源的途徑來重建神學。所謂歸回本源,就是直接從聖經的原文和教父的言論來了解聖經的真意。他認為神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發現基督。至於那些言不及義的閒聊清談,都是廢話,對人的真正皈依毫無裨益。

對聖經,尤其是福音的普及化、大眾化,埃拉斯莫有他的先知先覺;他認為福音應該印成各種語言,叫大家都能閱讀。他不但追本溯源,要回到用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寫成的原始聖經,以便探取聖經的真意,他又主張根據那些原文,把聖經翻譯成所有的文字,因為聖經蘊藏著生命的真正智慧,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基督的哲學。

埃拉斯莫在解釋瑪竇福音時,提醒讀者說:「耶穌的聽眾是誰?難道不是由瞎子、瘸子、乞丐、稅吏、百夫長、工匠、婦女和兒童組成的一伙人嗎?難道耶穌不願意這些人了解祂嗎?要是耶穌不拒絕這些人聽祂的話,我也不能排除他們閱讀祂的書。我覺得不當而且可笑的是: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用拉丁文唱聖詠,向天主祈禱,像鸚鵡一樣,人云亦云,卻不懂其中的含意!」

埃拉斯莫這些話今天聽來一點也不奇怪,也不新鮮,但在他當時思想閉塞、禁錮的時代,這樣的見解主張可是非常先進,也很冒險的。那是一五二二年說的話,一年後,他寫信給他的朋友,意大利西西里島巴勒莫的總主教讓·卡龍德萊特(JEAN CARONDELET,1523,1,5)說:

「教會古代的作家無不以嚴謹、樸素的態度來思考天主的事,他們不敢在教會神聖權威當局所說的話之外亂下定論。他們有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下定義,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我們卻惹起許多怪異的問題,而且為許多對得救毫無用處的事下定義,這實在不能原諒。我們這個宗教的本質是和平与協和只要不亂下定論,便可以保持協和。真正的神學在於不在聖經所指示的範圍之外下定論。過去,信德以表現在生活中為主,而不太在於宣認種種信條。後來,卻慢慢需要定下當信的道理了,但那些信理還算少,而且都是從宗徒傳下來的,內容極為單純簡明。不料,異端份子背信,聖經終於處在嚴格的研究調查之下,於是"信經"淪為文字,而不銘刻在心中了。信條日漸增加,內心卻越來越不真誠」。

埃拉斯莫這番話要強調的,就是要回到根植於人心中的純淨宗教,去除種種附著在教會上的瘤,汲取教會古代著作的純真和良好的教導。總之,宗教是人真正而完美的朋友,而不是負擔。

埃拉斯莫有意把政治建立在福音的基礎上,他以為每位君王都應該接受這方面的教育。看到基督信徒彼此交戰廝殺,他深深引以為恥,所以他也力倡和平,他認為基督信徒的關懷之情應該表現在排難解紛之上,讓對立的各方都有表達立場的機會,進而以公正的方式裁決爭端,和平解決問題。

這位生活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和十六世紀上半葉的傑出人文主義者,對當時主張和平改革教會的人士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只可惜,極端份子很快佔了上風,他們的短見助長了暴力的囂張,窒息了福音真福八端所揭示的和平精神和純樸的道路。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仰培育組 的頭像
    信仰培育組

    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