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七十四】

第十章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教會(19581980

梵二大公會議帶來的失望與希望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召開之前、之中和之後,一般教會人士都相信這次空前的普世教會大協商,必能給教會帶來新氣象,使教會更具有吸引力。豈知大公會議結束後那些年來,教友的信仰生活普遍呈衰退的現象,至少在西方世界是如此,法國便是很明顯的例子。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法國天主教徒約有百分之三十每主日到聖堂參加彌撒聖祭;到了一九六六年,大公會議結束後那一年,這個比例便降到百分之二十三;一九七二年更降至百分之十七。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意大利,只不過不那麼嚴重而已,然而,主日去望彌撒的教友也降到百分之二十而已。至於意大利的司鐸聖召危機也相當顯著。

關於司鐸神職危機,從比例數字來看,申請離職的神父以中.南美洲、、葡萄牙、非洲、西班牙、法國和德語系國家為最高。一九六O年前後,全球有修女八十萬人,神父四十萬人。從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O年間,有一萬三千四百位神職人員獲准還俗;僅在一九六九年一年間,全球便有將近七千位修女獲准取消所發過的聖願。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男修會中。原有的神職和修會人數急速下降,新聖召又似乎斷了源,導致神職班的普遍老化。據估計,梵二大公會議結束後二十年間,全球約有七萬到八萬神職人員離職,其中有八千位是義大利人。這樣的數字很驚人,但是不幸中的大幸便是:梵二大公會議之後離職的神父,一般而論,都沒有變為教會的仇敵,也沒有失落他們的信德,這和一百年前發生的情況,尤其是法國的情況,大異其趣。這一點是令人欣慰的。

司鐸危機的現象可以從原因和後果兩方面來探討。原因這方面相當複雜:例如司鐸在社會中的身份角色是什麼?司鐸對教會聖統的不同看法,人性感情的需要,對自身屬於一種階級感到厭惡等等的。至於危機所造成的後果,並不完全有害,比方神職人員短缺後,教會終於重新發現在俗教友在教會中的應有角色和職務功能,進而重新安排和設計牧靈的工作,以及淨化司鐸的職務,使司鐸不必為俗務和為教友可以擔當的事務費神操心,而能專務天主和人靈的事。

對梵二大公會議後意想不到的信仰生活衰退的現象,各方有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甚至彼此相反。早在大公會議之前,法國社會學家和法學家加布里埃爾.勒布拉(GABRIEL LE BRAS, 1891-1970)以及同一學派的學者便從事宗教社會學的研究,他們認為宗教衰退的原因在於俗化現象的快速蔓延發展,而且這種現象在十九世紀便已經發作。然而,面對這種俗化的浪潮,教會卻沒有警覺到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型態正在教會之外逐漸形成。這些學者認為,教會的最後一道防線正在崩潰,不過還有可能從廢墟中重建。

另一派人士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們以為信仰生活的走下坡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急轉直下的,而導致這種令人遺憾的現象的原因無他,就是召開梵二大公會議。持這種見解的人視大公會議為一項不智之舉,是不幸的作法,是少數自以為是的神學家,禮儀專家和公教進行會的教友在庸人自擾。正因為教會把領聖事的規矩變得複雜,把領聖體的隆重氣氛消除,又用知識份子那些累贅的思想模式來取代舊有的教會禮儀,因此,廣大的教會信眾才對教會失去信心。

然而,被這些保守派人士指為少數自以為是的學者專家則譴責這些以正統自居的保守人士的反動態度,他們指出:信友大眾並不是變得冷淡,並不是不再關心信仰生活,而是因為他們從過去以來,一直被排除在教會之外,無法真正參與教會的生活與生命。

從梵二大公會議結束後所產生的這種種見解,我們看到各種不同立場的思想派別。那些堅持傳統如法國的勒菲弗爾(MARCEL LEFEVRE, 1905-1991)主教者,一概拒絕梵二大公會議的一切,他們認為教會危機完全是教會內部的問題,是教會在自我毀滅,與當代社會各種問題毫無關係。另有一部分人士,尤其是在大公會議期間相當積極活躍的神學家們則認為:那些攻擊大公會議的人對大公會議本身有誤解,須要澄清觀念,以正確了解大公會議的本質。這些神學家也承認教會受到西方文明普遍危機的反擊。的確,教會是喪失了部分對社會的影響力,而梵二大公會議又開放了教會人士信友的言論,一些原在教會之外產生的運動,也開始在教會裡面煞有其事地發展開來。大公會議之前教會戰戰兢兢維持的事,大公會議之後的教會卻無法借著令人心悅誠服的力量來維持。大公會議所決定設立的教會新體制新機構成立得太快,而且似乎是以專制獨裁的方式設置,這常使培養不夠的教友或神職措手不及。總之,由於缺乏某種程度的歷史透視,我們無法給梵二大公會議下最後的論斷。梵二大公會議之後所發生的信仰危機的確是空前的。

正當有名有目、有頭有臉的宗教陷於衰退之際,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一股回歸神聖與宗教氣氛的熱潮似乎又捲土重來。由於科學、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乃至正式的宗教都沒能給人的疑問和憂慮提供滿足的答覆,於是很多人又回到宗教裡探索自己的需要。但回歸的方式很模棱兩可,因為他們心靈對宗教和神聖事物的感受和需求與基督信仰大異其趣。他們喜歡卜卦,喜歡星占,喜歡密傳和神秘的事物。就因為如此,許許多多的教派便應運而生。

不少人以為這種回歸宗教的現象無異給教會傳播福音敞開一條路。許多團體運動組織都以耶穌為名,卻和教會毫無關係。歐洲有一項調查指出:在所有先進的國家中,這種普遍產生的宗教情愫是一種社會事實,是社會學家研究的新題材。目前仍無法明確知道這種回歸宗教的現象,是否就是前面所說的信仰生活衰退的一種補救。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仰培育組 的頭像
    信仰培育組

    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