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五十二】

第七章 十九、二十世紀基督信仰的世界化

歐洲傳教士再度前往非洲傳教

 

 

歐洲傳教士最早前往非洲傳教始於十五世紀,當時伊斯蘭教徒控制著中東和中亞地區,歐洲天主教徒無法再經由陸路前往東方,於是濱大西洋的葡萄牙人在西班牙人之先,便沿著西北非海岸線南下,開拓商機,擴展本國勢力。天主教傳教士們也隨著船隻前往,先後在西非、東南非、印度、中國乃至日本傳教。

當葡萄牙人抵達亞洲後,發現和這裡的文明古國來往較有收穫,基於人力物力的有限,葡萄牙人遂把力量投向亞洲,因此非洲逐漸被冷落忽略,再加以葡萄牙人在非洲販賣奴隸,引起本地人的反感、不信任和仇視,於是傳教士傳播福音的工作難以為繼,遑論發展。經過大約三百年的努力,非洲的教會終於聲消跡匿。但歐洲人仍然不斷在非洲尋求商機,買賣黑奴。

到了十九世紀初年,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再度來到非洲時,發現販賣奴隸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免悲從中來。雖然歐洲各國政府禁止這件事,但只有等到美洲國家本身也真正廢除奴隸制度,不再從非洲進口奴隸後,非洲販賣奴隸的現象才完全消失。不幸的是歐洲人不再販賣黑奴後,阿拉伯人卻從非洲東部介入,取代歐洲人在西非的行業,把黑奴賣到阿拉伯世界中。

十九世紀初,歐洲各國,特別是法國,產生許多向海外傳教的新修會,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可以說是安妮.雅武埃(ANNE JAVOUHEY, 1779-1851)在克呂尼(CLUNY)所創立的聖若瑟女修會。這個修會的修女在一八一九年便勇敢地抵達西非洲的塞內加爾傳教,她們所提供的社會服務工作贏得當地人士的愛戴。公元一八四一年,一位歸依天主教的猶太人利伯曼(LIBERMAN, 1802-1852)創立了以黑人為傳教對象的瑪利亞聖心會。這個修會成立不久,便和在十八世紀便已存在,但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打擊而欲振無力的聖神會合併。創會人利伯曼要求會士們要為非洲人而成為非洲人,而且要努力培養非洲本地的神職人員和精英團體。一八四二年在西非兩個幾內亞已經設立了宗座代牧區。一八五O年德馬澤諾主教(MON. DE MAZENOD)所創立的無玷聖母男修會的會士也到了非洲南部生活傳教。一八五六年馬里翁.布勒西克主教(MON. MARION BRESILLAC)創立了里昂非洲傳教會。

上面這些十九世紀新興的以非洲為主要對象的傳教修會都是歐洲的修會,會士抵達非洲後,大都經由與地方君王領袖商談的途徑,設法進入非洲內陸傳教。但在一百多年前的那個時代,非洲大陸實在是傳教士的墳墓,許多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抵達非洲後都因水土不服和疾病,特別是黃熱病和瘧疾而死亡。

歐洲所有創立非洲傳教修會的人物中,最有名的大概非拉維熱里樞機主教(CARD. LAVIGERIE, 1825-1892)莫屬。他原是以巴黎大學名教授的身份出任法國南錫(NANCY)主教一職。當主教時才華大顯,一八六七年有人建議他去北非擔任阿爾及爾的總主教時,他便欣然前往,因為他昔日還是一位年青神父時,曾在中東黎巴嫩住過三個月,目睹伊斯蘭教的勢力和影響,所以萌生前往阿拉伯世界傳教的願望。

抵達阿爾及爾後,他終於如願以償,開始把生命完全奉獻給非洲。次年,一八六八年,他創立了非洲傳教會,會士穿白色寬大長袍,所以又稱為"白衣神父"。一年後,一八六九年,又創立農夫修士和農婦修女團體,這些修女後來成為"白衣修女"。不久之後,羅馬聖座把向撒哈拉沙漠地區的傳教的重任委託給拉維熱里總主教。但在那個時代進入撒哈拉沙漠是非常危險的事。為了保護傳教士的安全,拉維熱里總主教在一八七九年組織了"撒哈拉武裝兄弟",這些兄弟具有騎士的精神。

阿爾及爾是聖奧斯定的故鄉,在初世紀已經是信仰基督的地方,後來被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所消滅。如今,拉維熱里總主教來到這裡,他想以阿爾及爾作為向非洲內陸傳教的出發點。不料,他的構想遇到祖國、法國政府的阻撓,因為法國政府不願伊斯蘭教徒歸依天主教。那時北非發生瘟疫,死了十萬人,許多孤兒沒有人收容照顧,於是拉維熱爾總主教要求修士修女們收容孤兒,撫養教育他們,並設立教友村莊,讓長大成人的男女孤兒能夠結婚,成立教友家庭。一八八四年拉維熱里調任迦太基的總主教,他的傳教工作擴展到整個北非。

拉維熱里總主教擔任撒哈拉和蘇丹宗座代表後開始擬定傳教全面計劃。他認為傳教士的外在生活必須適應配合非洲本地風土民情,所以在衣著、居所、食物和語言上,都應該非洲化。然而,要使非洲歸依基督,還是要靠非洲本地人。當白衣神父穿越撒哈拉沙漠時,曾多次遭屠殺,最後,他們終於抵達非洲中東部的大湖區,奠定了傳教的基地。

一八八六年,烏干達有一些年青教友為信德而致命。當時,拉維熱里總主教為了消除非洲的奴隸販賣現象,曾週遊歐洲列國,大力推動反對奴隸制度的宣傳,並獲得歐洲各國政府的支持。

一八八五年,法國、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德國等十四個國家在柏林舉行會議,對瓜分非洲的問題上取得協議。這項瓜分行動在一九O二年完成。從此,歐洲列強在非洲屬地分設自己的殖民政府,也廢止了奴隸制度,可是代之而起的卻是強制勞動。

至於在非洲的傳播福音工作,既然歐洲列強已經在那裡畫分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傳教士們便在這個殖民範圍內籌劃傳播福音的工作,他們在非洲各地所推動的教育和衛生醫療保健工作非常受到重視,為日後非洲各國培育了第一批社會和國家骨幹。

談到十九世紀非洲的傳教工作我們不能不提一位杰出,甚至傳奇的人物,法國的夏爾.德富科神父(CHARLES DE FOUCAULD, 1858-1916)。他原是一位軍人和探險家,在經過一番多彩多姿的塵俗生活之後,竟毅然進入熙篤苦修會修道,並晉升了神父。後來又隻身前往阿爾及爾內陸,在貝尼阿巴斯(BENI-ABBES)和塔曼塞特(TAMANRASSET)沙漠地帶與"圖阿雷格"TUAREG)少數民族一起生活。一九一六年遭沙漠強盜殺害。

德富科神父並不是為了逃避塵世而跑到西撒哈拉沙漠中去度隱修的生活,而是為了傳播福音。他傳播福音的方式不是靠口頭的言語說教,而是藉著奉獻彌撒聖祭,聖體聖事的臨在、祈禱、守齋、默想、作補贖克苦和行愛德。總之,夏爾
.德富科神父不以言語、而以福音所教導的各種美德作為傳揚福音的媒介,讓撒哈拉沙漠中的遊牧民族看到他的行為,而相信他所信仰的基督。的確如此,夏爾.德富科神父和沙漠中的居民分享他的一切,連一塊麵包也不據為己有,只要遇到窮人,遇到異鄉人,不論他認識或不認識,都與他們分享。他的確是一位普世博愛的兄弟,任何人都是他最可愛的弟兄。

夏爾.德富科神父在傳播福音行動尚有障礙,還不可能的時候,先默默地為福音耕耘播種,等到時機成熟時,自然水到渠成。他確實是一位苦行者的先知。

非洲東南部外海有一個大島瑪達加斯加,以及散佈在這個大島四週的無數細小的島嶼,其中以毛里求斯比較大。公元一八二O年英國誓反教傳教士從毛里求斯島渡海來到馬達加斯加定居,受到土著國王拉達馬一世(RADAMA I)的款待。這些英國誓反教傳教士帶來了聖經、文字和簡單的字母,深受民眾歡迎,他們創辦的學校也非常成功。豈知文字教育開啟人民的心智,知識也賦給人某種程度的力量,這些都無形中動搖了王國的大權,影響了當地原有的社會體制結構,因此埋下了日後的災難。

公元一八二八年拉娜瓦洛納一世(RANAVOLONA I)女王為了重建傳統的權威,開始打擊基督宗教,迫害的浪潮延續了卅三年,英國誓反教傳教士不得不撤離馬達加斯加島。在那個時期,有一百五十位基督信徒殉道。文字是宮廷專用的知識符號,普通小老百姓碰不得,否則就會動搖國本,這也算是一種文字獄。

英國傳教士雖然被迫離去,可是基督信仰並沒有因此中斷,福音仍然在沒有外籍傳教士的情況之下暗暗地傳遞下去,基督信徒都暗地裡舉行他們的宗教敬禮。公元一八六一年宗教迫害結束,誓反教傳教士重新回到馬達加斯加。這時候天主教耶穌會會士也相繼來到這裡,無形中與誓反教展開了傳教上的競爭。但是女王拉娜瓦洛納二世(RANAVOLONA II)在公元一八六九年皈依誓反教。

廿七年後,一八九六年,法國軍事鎮壓馬達加斯加反抗法國的運動後,宣佈這個面積將近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東南非外島為法國屬地。於是,法國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便進入這裡。最初,他們還必須在傳教事業上與英國誓反教傳教士競爭,但是慢慢地英國人知難而退,法國天主教傳教士便順理成章,取而代之。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