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五十】

第七章 十九、二十世紀基督信仰的世界化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潮與傳播福音

 

 

歐洲人向外移民始於哥倫布在公元一四九二年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後,當時的移民規模很小,大都只限於美洲殖民地的統治者、商人和駐軍,以及一些在歐洲窮困潦倒,希望在海外找到好運的冒險者,甚至在舊大陸無法立足的罪犯。可是隨著航海事業的發達和殖民地帶來的財富,歐洲人對海外陌生地方的興趣越來越大,移民的現象逐漸升高。但是真正有計劃大規模的移民則要等到十九世紀才出現。那個時代,除了天主教之外,歐洲誓反教各派無不爭先恐後跨越海洋,在海外建立具有特徵的教會團體。當然,歐洲人移民的地區仍以美洲為主,他們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和國度,也成立了自己非常珍惜的教會團體。我們從北部向南看。

歐洲人最早抵達北美加拿大墾殖的是法國天主教徒,當時需要人力,所以法國人在加拿大的生殖率很高。接著,又有大批愛爾蘭移民來到,所以加拿大天主教團體成長得很快。雖然早在公元一七六三年法國已將加拿大讓渡給誓反教的英國,但在十九世紀間,加拿大信奉天主教的法國人與愛爾蘭人和當地英國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並沒有持續太久。一八O六年普萊西(PLESSIS)擔任魁北克的主教後,便開始致力於加拿大天主教會的組織工作。因著他的努力奔走,許多教區相繼設立,天主教大學也一所一所地誕生,最有名的要算成立於一八二一年的拉瓦爾(LAVAL)大學。除了大學外,加拿大天主教徒也爭取到設立自己的中小學,並由本堂區來管理經營的權利。有了教區,大學和中小學之後,加拿大歐洲移民天主教徒無後顧之憂,便從東海岸朝內陸地區出發,向印地安原住民和北極地方的愛斯基摩人傳揚福音。

正當法國和愛爾蘭天主教徒大量移民加拿大東海岸地區之際,歐洲其他國家的基督信徒也趁著美國憲法所給予的自由,紛紛移民美國東部,其中以誓反教浸信會和衛理公會的信徒居多,他們又大多來自英國。慢慢地。誓反教這兩個團體成了美國最大的兩個基督教派,他們的牧師和傳教員不辭辛勞,陪隨著拓荒者深入美國內陸,向西部移動。傳教士們經常把拓荒者聚在一起,向他們講道,領導他們祈禱,唱聖歌。一時歸依的人很多,有時候歸依的速度之快,心情之熱烈令人驚奇,幾乎有點反常。

美國在一七七六年獨立的時候,全國天主教徒不過三萬人左右。十三年後,第一個教區巴爾的摩(BALTIMORE)教區成立。此後,有不少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對美國天主教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例如蘇比斯修會(SULPICIEN)會士在巴爾的摩教區傳教,另有幾位法籍傳教士在中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擔任主教。不過,使美國天主教會真正強壯起來的,是大量來自舊大陸的天主教移民,其中以愛爾蘭天主教徒影響力最大,他們直到今天仍然執著美國天主教會的牛耳。

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自意大利、德國和波蘭的天主教移民也逐漸增加,他們和愛爾蘭及法國移民一樣,大都是貧苦的人和勞動人士,一般都在城市裡謀生。這些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天主教移民中,有些人企圖在美國建立自己本國的教會團體,但遭到愛爾蘭教友的反對,他們以為大家既然同是來自歐洲,在美國奮鬥謀生的教友,就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建立一個唯一的美國天主教會團體。

一八五二年,美國天主教會在巴爾的摩召開第一屆全國教務會議。隨後又在同一個地方舉行過會議,使美國天主教變得更有組織,更有活力,他們設立了許多教會機構,成立了天主教學校網,以免受到誓反教的影響。於是歐洲男女修會團體紛紛來到美國設立分院,而且美國本地的新修會也一一地誕生,例如聖若瑟愛德修女會,聖保祿男修會等等的。

在十九世紀初年,美國天主教也像加拿大天主教一樣,嘗試著向印地安原住民傳播福音,但沒有多大成果。這些原住民被來自歐洲的白人逐漸驅逐到中西部,而且慢慢地被剷除。

除了印地安原住民外,美國南方還有不少黑人,但是那個時代的天主教面對著黑奴在美國政治上所形成的棘手問題,並沒有太關心向黑人傳播福音的問題。因此,直到今天,美國黑人信奉天主教的人數依然很有限。二十世紀初年,美國天主教才開始把向本國黑人傳教當作一回事。一九一一年美國外方傳教會終於成立,有男修會和女修會,他們便是通稱的馬利諾會(MARYKNOLL)。

移民北美地區的歐洲人對他們在新大陸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獨立國家非常珍惜,對國家的自尊心也非常敏感,即使在教會事務上也是如此。十九世紀中,美國天主教會內部曾有些離心的現象出現,當時有個名叫"勞動騎士"的工人組織,性質像秘密的社團,於是引起羅馬教宗良十三世譴責的意向。那時巴爾的摩教區總主教吉本斯(GIBBONS)樞機立刻勸阻教宗這樣作,以免引起美國天主教徒的反感,因為美國天主教徒大都為勞工界人士。不過吉本斯樞機主教卻出面維護美國天主教與美國社會的一體性,而且也不忘指出美國天主教與歐洲天主教的歷史淵源關係。

與吉本斯樞機主教同時的聖保羅教區的艾爾蘭(IRELAND)主教,也曾努力把天主教學校納入公立學校系統中,卻遭到各方普遍的反對。於是他在一八九三年讓天主教友領導人士加入芝加哥各宗教議會,為向美國社會顯示美國天主教並不和自由主義作對。不過當時的教宗良十三世對自由主義的唯利是圖,不顧人性尊嚴,缺乏社會間的友愛關懷,曾予以嚴厲的譴責,這個主義思想正在美國大行其道,被良十三世斥為"美國主義"(AMERICANISMO)。這在這位天主教社會訓導先驅的教宗的'新事"通諭(RENUM NOVARUM)中有所論及。

對良十三世教宗的譴責,美國的吉本斯樞機主教和艾爾蘭主教曾努力縮小在美國社會中造成的沖擊,但這兩位主教也抱怨羅馬教宗把"美國主義"視為異端來看待。

正當十九世紀初期歐洲人,特別是英國、愛爾蘭、法國,甚至意大利、德國和波蘭人大舉移民北美之際,中南拉丁美洲整個地區也發生巨大的變化。當法國拿破崙佔領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後,這兩個國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紛紛趁機起義,從一八一七年到一八二三年的六年間,一個個宣佈獨立。當地忠於西班牙的主教們在獨立運動中一個個離開拉丁美洲,造成那裡教會的真空,使那邊的教會陷入混亂。一八三一年額我略十六世教宗繼任後,決定承認拉丁美洲新獨立的國家,於是那裡的教會才恢復一點秩序。

不過,事情說回來,拉丁美洲各獨立國家的政府領導階層人士所代表的還是過去殖民時代的地主,當地印地安原住民的生活和社會處境絲毫沒有因為國家獨立而獲得改善。國家政權總是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交替,為了掌握政權,兩派時常發生暴力的衝突。處在這種局勢中,天主教會一般而論都支持保守派,因為自由派所走的是反對教會神職的路線。

在整個十九世紀,天主教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加以法國當時大思想家孔德(COMTE)的實證主義(POSITIVISMO)在社會領導階層人士中盛行,自然對教會傳播福音的工作不利。只有等到一八九九年拉丁美洲主教在羅馬召開大會後,這片廣大地區的天主教會才出現一點生機。

十九世紀歐洲移民以美洲為主要目的地,但也有一部分前往南太平洋英國放逐罪犯的澳洲。天主教徒中以愛爾蘭移民居多,他們很快地有了自己的教會組織結構,也產生了三位主教。悉尼的總主教莫蘭(MORAN)樞機在一八八四年接任後,更不遺餘力,大刀闊斧地拓展澳洲天主教會,他創立全國大修院,召開全國教務會議,鼓勵教友參加公會組織,加入勞工黨。莫蘭樞機擔任悉尼的總主教達二十七年之久,在他的領導下澳洲天主教發展得很快。

在中南太平洋各群島地區,英國誓反教傳教士一般比天主教的到得早。一八二七年天主教聖心會和聖母會會士抵達大洋洲,他們在傳教上經常與誓反教人士發生爭端。雖然如此,這片廣大海洋各群島的居民在十九世紀中都很快地接受了基督的福音。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