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四十七】

第七章 十九、二十世紀基督信仰的世界化

十九世紀傳教復興的背景

 

 

  十九世紀初年,法國拿破崙的威望如日中天,一八O四年他自立為法蘭西帝國皇帝,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西班牙深深感到面臨拿破崙的威脅。西班牙無奈,只好與法國結盟,英國則開始積極備戰。次年,一八O五年十月二十一日,英國海軍艦隊在納爾遜司令指揮下,與法西聯軍在西班牙南部特拉法爾加(TRAFALGAR)地角海面決戰,英軍大敗法國與西班牙聯軍,從此取代西班牙無敵艦隊,稱霸海上。


十五世紀末年西班牙王室在義大利人哥倫布開導下發現美洲新大陸後,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成了海上霸主,因此天主教傳教士得以前往歐洲以外的地區,特別是美洲傳教。三百年後,西班牙海上霸權經特拉法爾加一戰,轉手給了英國。英國是誓反教國家,它掌握了海洋大權之後,天主教傳教士無法再出洋傳播福音,倒是誓反教的傳教士開始向海外拓展教務。

一八一四年,歐洲聯軍擊敗拿破崙,次年,聯軍各國在維也納舉行和會,重訂歐洲各國疆界與勢力範圍。於是海上航行自由再度確立。雖然如此,法國南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開始勢微,東山不再。這兩個殖民大國日薄西山之後,它們在美洲的殖民地便先後紛紛獨立。至於拿破崙,他雖然戰敗,必竟歐洲各戰勝國對法國並沒有過於苛刻,在重畫疆界之後,法國仍然保持相當完整的領土,國家的生機依然存在,它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岸線並沒有遭到封鎖,因此,在歐洲國家中它還是唯一可以和英國在海洋上爭奪控制權的大國。在當時,控制海洋航線就是操縱國際貿易,擴展殖民事業,所以影響傳教工作既深且大。從某種觀點來說,英國是以誓反教的保護國自居,法國則認為是天主教的保護者。於是在對海外傳播福音這項使命上,英法兩國常常站在角逐的立場。

十九世紀的海上交通,蒸汽船已經逐漸取代帆船,航速快多了。於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又開通了,歐亞之間的航程縮短了一半,對歐洲來說,遠東變得更近了。在此之前,歐洲的航海探險家只認識非洲和亞洲的海岸地區,從現在起,他們開始進入內陸。這些航海探險家之中有科學家,有投機者,有冒險者,也有移民墾荒者,更有傳教士。天主教遣使會兩位會士于克(HUC)和加貝(GABET)神父在一八四三年到一八四六年寫成的"西藏之旅"VOYAGE AU TIBET)曾轟動一時,而身為醫生和牧師的英國探險家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則從非洲南部的贊比西河(ZAMBESI)溯河而上,發現許多地理新知識,也發現東非幾個大湖和瀑布。這位舉世聞名的英國探險家的探險遊歷記載激起了西方世界對非洲內陸神秘的憧憬。

由於蒸汽船取代了帆船,加快了航速,由於蘇伊士運河通航,使歐洲與東非和亞洲的航程縮短了一半,更由於探險遊歷家和傳教士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新民族、新文化、新風俗習慣奇異描寫,吸引了舊大陸人士對海外的嚮往。

其實,早在一八O二年,法國著名作家和政界要人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 CHATEAUBRIAND,1768-1848)就已經寫了一本名叫"基督信仰的才情"LEGENIE DU CHRISTIANISME)的書。他在書中極力推崇傳教士和傳教工作的美妙與偉大。這本書充滿羅曼蒂克的氣氛,它不僅影響時代人士對海外傳教生涯的羨慕,也開創了傳教文學的先河。在夏多布里昂筆下,傳教士個個成了傳奇人物,傳教工作也成了充滿刺激和冒險的事業。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甚至被很多人視為拓展國家威望的要素。正因為這本書一出,洛陽紙貴,於是耶穌會士在十八世紀出版的"有益與稀奇的文學"LE LETTRES EDIFIANTES ET CURIEUSES)便又重新問世,多次增版,暢銷整個十九世紀,傳教文學一時蔚為風氣。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之間,歐洲天主教徒,尤其是法國教友原來已經非常懷舊,他們極度渴望重建教會昔日的尊嚴和舊傳統的聲望。如今,交通問題已經取得重大的進步和改善,在萬事齊全之下,又經傳教文學東風一吹,一股前往"化外之地拯救生活在黑暗與死亡中的人靈"的心火遂蔓延起來。誓反教徒在大英帝國強大海洋艦隊的保護之下,早已紛紛遠渡重洋,到美洲新大陸和非洲及亞洲各地拓展教務,天主教徒不甘示弱,急起直追,一批又一批的傳教士也從法國各港口起錨,前往遙遠的地方實現他們在本國內無法實現的理想。這些傳教士在海外所遇到的情景,跟昔日宗徒們建立初期教會時所遇到的一樣,他們在陌生地方所碰到的人、地、事、物都對基督的福音毫無所知。除了傳教士之外,某些對社會主義懷著烏托邦理想的人也到海外尋找處女之地,以便建立他們的理想社會。

歐洲傳教士抵達海外遙遠的陌生之地後,往往也發現當地居民的生活處境仍然非常原始與落後、疾病、貧窮和無知使他們無法享受文明的生活,人的生命沒有尊嚴,毫無價值,弱者為強者所吞噬,一輩子作奴隸,任由富豪強者驅使販賣。例如在非洲,無數的黑人還任由阿拉伯商人當作奴隸來交易。於是惻隱之心動了傳教士,他們在傳揚福音的同時,也從事教育、醫療和文化交流的工作。

總之,十九世紀的世界仍然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歐洲人以基督福音為信仰,為文化根源,他們的文明是基督信仰的文明。當歐洲傳教士到海外某些國家後,發現那裡的居民實在很落後,與基督教義所宣講的社會人生道理相距很遠,幾乎是缺乏文明的民族。於是傳教士們都相信:世界該當走向文明,這個文明當然是歐洲的文明,是基督信仰的文明。因此,基督宗教才算是文明的宗教,也是嚮往文明的民族的宗教。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