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四十三】

第六章 俗化、教會的自衛以及多元主義(1870年至1939年間政治社會中的教會)

公教進行會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九一四年夏天爆發後,法國國民為了聯合抵禦外侮,所以都把彼此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歧見和衝突束諸高閣,大家前嫌盡棄,在前線並肩作戰,在後方也攜手合作。大戰延續了四年,在一九一八年年底結束。次年,法國國會不再執行大戰之前虐待天主教的法律,而且還希望國民在宗教上和睦相處。一九二一年法國與梵蒂岡也恢復中斷了十七年的外交關係。一九二四年,法國天主教會甚至又重新獲得法律上的地位。

在這看來教會似乎要進入另一個春天之際,誰也沒料到氣溫遽然降到冰點:就在教會獲得法律地位的同一年,原來那些反對教會和神職界的人在全國大選中又獲得勝利。這些由激進黨黨魁愛德華.赫里歐(EDOUARD HERRIOT, 1872-1957)所領導的左派人士執政後,很快便宣佈關閉法國駐梵蒂岡大使館,而且嚴厲執行有關天主教修會團體的法律。

法國新政府的這一連串措施立刻引起天主教的反彈,當時一名軍事將領卡斯泰爾諾(CASTELNAU)便創立"天主教全國聯合會"FEDERATION NATIONALE CATHOLIQUE),在全國各地舉行會議,反映意見和立場。誰也沒料到新政府由於財政和經濟問題,不久便下台了。無論如何,這個新政府反對教會與神職的行動在民間並沒有產生多大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成立的"天主教全國聯合會"之外,法國還有另一股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力量,那便是過去提到的"法蘭西行動"ACTION FRANCAISE)。這個在一八九八年便誕生的政治性組織創立報紙,發起種種運動,要一心一意走極端的國家民族主義,希望法國復辟,打倒共和國。可是在這同時,這個"法蘭西行動"也激烈地反對猶太人。行動的創始人莫拉斯(MAURRAS)雖然不是天主教徒,卻很欣賞教會的組織,因為教會的組織把福音裡面具有革命性的成份中和掉了。當時確實有很多天主教徒對"法蘭西行動"懷有好感,甚至加入這個組織,他們以為這個組織是對抗迫害教會的共和國的盟友。

法國不少天主教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羅馬教宗並不以為然。早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本篤十五世教宗已經考慮到要譴責"法蘭西行動",但沒有正式表態。大戰結束後,這個組織發展得很快,在樞機主教、主教和神職人員中不乏支持的人,就連在羅馬求學的法國修生們,也有其中的成員。教宗庇護十一世為此很擔憂,因為這個組織與教會無關,一切以政治掛帥,刻意與共和國作對,和聖座倡導的修和路線背道而馳。

當時法國波爾多(BORDEAUX)的總主教安德里厄(ANDRIEU)樞機應教宗要求,於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發表一封譴責"法蘭西行動"的信。由於這位法國樞機主教不是心甘情願地寫這封信,所以內容寫得不甚高明。雖然如此,教宗仍然同意這封譴責信的內容,並且在同一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公開譴責"法蘭西行動",並禁止天主教徒附合這個組織的思想和行動。教宗的譴責一發佈,"法蘭西行動"立刻反應,表示絕不接受教宗的譴責。三個月後,一九二七年三月,羅馬聖座再度表示嚴厲的立場,指出:凡是不接受教宗譴責的人都不能領受教會的聖事,如有主教或樞機主教持同樣的態度,必須撤職。

羅馬的這項措施在教會內部一些人心中引起極大的不安與痛苦,有些人批評羅馬教會當局心硬,不講理。面對類似的爭論其實很難立刻下評論,更不容易立刻看出正反面的效果,只有耐心假以時日,才會見分曉。例如這次譴責"法蘭西行動"的風波,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得到益處的正是法國教會本身,這恐怕是事先誰也沒有料到的。經過教宗庇護十一世對"法蘭西行動"的譴責,法國天主教會終於走出了狹義上保護教會的觀念,教友們都開始願意接受即成的政治和社會現實。這種新的觀念和態度為日後聞名並散佈全球的"公教進行會"敞開了大門。

"公教進行會"ACTION CATHOLIQUE)原來有多種含意,有時候成了天主教友各種活動工作的統稱。其實,它的特定含意是指天主教在俗教友的特定行動作為,這些特定行動作為的目的在於補充神職人員牧靈工作的不足或無法顧全的地方,而且與教會的牧靈使命完全配合一致。事實上,在俗教友協助地方教會推展傳教牧靈工作並不是新鮮事,也不是什麼創舉,而是源於聖洗聖事本質的要求。說得更明確一點,公教進行會的活動不僅僅在給教會或神職人員提供有形可見的服務,更在於向非基督信仰或不再是基督信仰的社會宣講福音,期使個人、社會和政治各方面的生活具有基督福音的精神。

早在公元一八八六年,阿貝爾.德.曼(ALBERT DE MUN)便創立法國天主教青年會,目的在勉勵社會青年借著自己的宗教熱忱,研習聚會和明確的行動,來使法國社會重新生活在基督信仰的氣氛中。

一九二五年比利時一位名叫賈爾定(JOSEPH CARDIJN)的神父在本國創立了"教友職工青年會"JEUNESSE OUVRIERE CHRETIENNE),也就是今天我們通稱的"天主教職工青年會"。次年,一九二六年,法國蓋蘭(GUERIN)神父在巴黎北邊的克利希城(CLICHY)聚集了第一批勞工青年。一九二七年,天主教職工青年會創立了一份"職工青年報"。這個職業青年團體是屬於教會的一個運動組織,目的在傳播福音,它勉勵教友職工青年為基督作證,使不再具有基督信仰精神的勞工界能重新充滿基督福音的氣息。於是,天主教職工青年會有了自己的行動準則,就是觀察、審斷、力行。

這個公教組織的行動方式比較特殊,它的成員不是奉既定的普遍原理原則為圭臬,並加以實踐,而是從生活經驗中去體會和尋找真理。這樣的使徒工作是橫面的,是勞工與勞工之間,勞動場合與勞動場合之間的橫向往來,彼此互切互蹉,互相傳教,把人當作整體來看待,視對方既是一個勞動工作的人,也是一個基督信徒,這兩種身份集合在同一個人身上,彼此分不開。天主教職工青年會創始人賈爾定神父認為:如果那個時代的勞動人士普遍缺乏基督信仰,那是勞動和工作場所使他們失去了人情或人性。為此,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改變工作環境的氣氛。

"天主教職工青年會"之後,許多專業性的青年運動組織應運而生,諸如一九二九年成立的"基督信徒農業青年會",一九三O年成立的"基督信徒學生青年會"等等的。每個運動組織都設有男性和女性兩個團體。

這種公教進行會團體在比利時和法國比較按照職業性質來區分,在其他國家則比較籠統,意大利就是一個例子。當時的庇護十一世有"公教進行會的教宗"的稱呼,他給公教進行會賦以教義的基礎,他說公教進行會是在俗教友參與教會神職的使徒工作,甚至稱那是在俗教友的使徒工作。而他們的工作則受本地主教的領導,目的在幫助天主的教會、在補充神職人員牧靈工作的需要。

總之,數百年來一直處在山窮水盡和柳暗花明輪番更迭之中的法國天主教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似乎是它的黃金時代。在政府推行政教分離和"法蘭西行動"遭教會當局譴責之後,新一代的天主教徒推出一連串的創舉,充分顯示他們要在時代社會中有所作為的堅定意志。於是,天主教學生在高級中學和大學中嶄露頭角;公立學校的天主教教師們也常常在大學的聖堂聚會,討論問題;天主教徒也成立職業工會;教友在文壇上也人才輩出,克洛德(CLAUDEL),莫里亞克(MAURIAC),貝納諾斯(BERNANOS)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天主教教友思想家如馬里坦(JAQUES MARITAIN, 1882-1973),穆尼耶(EMMAUEL MOUNIER, 1905-1950)等人已不再僅從被動保守的護教立場來思考宗教信仰問題,更以前瞻開導性的創見來闡述基督信仰的精華。

法國天主教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享受的黃金年代是值得珍惜的,不幸的是本世紀三大極權政治思想意識型態也在這個時期逐漸地孕育誕生。這三個極權主義,即馬克思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在產生之初並沒有完全展露它們的真面目,致使許多人,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無法予以正視,也因此沒能及時給以正確的研判和當機立斷的選擇。終於,人類付出了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代價。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