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神聖禮儀

LA SANTA LITURGIA

 第一節

 聖事的工程計畫

Economia sacramentale

 

         宗徒大事錄有一段很有意思、與保祿宗徒有關的記載:“無酵節後,我們才從斐理伯啟航,直到第五天才抵達特洛阿,到了他們那裡,在那裡住了七天。一周的第一天,我們相聚擘餠時,保祿便向民眾講道,因為他第二天要走,遂把話拖長,直到半夜。在我們聚會的那座樓上有許多燈。有個青年名叫厄烏提曷,坐在窗臺上,因為保祿講道稍長,就沉沉欲睡;及至熟睡後,就從三樓墮下。扶起來時已經死了。保祿下來,伏在他身上,抱住他說:‘你們不要慌亂,因為他的靈魂還在他身上呢!’遂上去,擘開餠,吃了。又談了很久,直到天亮,這才出發。他們把活了的孩子領去,都非常快慰”(宗20,6-12)。

 

         在這段聖經中,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厄烏提曷這個青年死而復活的事跡。我們不禁要問:死而復活的上主真的臨在教會舉行的禮儀中,使參與禮儀的信友分享他克服死亡的巴斯卦的勝利嗎?從上面提到的宗徒大事錄的那段記載,顯然是如此:保祿宗徒正在信友中舉行“擘餠”的彌撒禮儀,死而復活的基督臨在參禮的人中間,一個參禮的青年墮樓死了,主持祭禮的保祿暫時中斷彌撒,下樓抱起死去的青年,青年又活過來了。然後保祿又上樓繼續做彌撒。

 

         從上面這件小小的事跡,我們想到另一件事,就是教會在最初三個世紀只有一項節慶,就是巴斯卦復活節。這個節慶在每個星期天舉行,也在每年春季開始之初舉行。這也就是說,基督信徒團體信仰生活的主要禮儀就是舉行巴斯卦復活奧跡,如果有其他的各種禮儀,也都與巴斯卦奧跡有關。

 

         這裡我們有幾問題要問:舉行奧跡的“舉行”這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舉行這種象徵性的禮節行為?基督信仰的禮儀和人類的救恩史有什麼關係?我們知道人是有精神和肉體的,他藉著物質或象徵性的標記來接受或表達精神界的事物。人的每天生活都不外透過象徵性的行動來表達,例如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相愛的男女之間、父母親和子女之間,都透過微笑、握手、擁抱、接吻、眼淚等等這些象徵性的舉動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係。語言雖然也是象徵性的表達途徑,但語言本身經常不符使用,在喜樂、痛苦和愛的時刻尤其感到不足。因此,行動能加強語言的效果,使之變得更具體,更有價值,更為深刻。所以,象徵性的舉動是人表達自己、與別人交往溝通的一種方式,把整個人的意志、理智、情感和身體都牽涉進去。

 

         在宗教生活經驗上也是如此。宗教尤其重視象徵性的表達途徑和方式,幾乎都用象徵性的語言來作為人與神交往溝通的媒介。許多宗教都認為宇宙世界乃是最高的神天主的偉大以及天主與人接近的標記;光、水、火、空氣、四時的更替、大地出產的果實等等現象,都叫人想到它們背後存在的偉大奧秘。人類社會生活中有許多行為舉止都不知不覺地、自然地帶有宗教意味。比方說參加一次餐聚不僅僅是為吃桌上的東西而已,更是為表示自己與他人、與事物、最後也是與天主的關係。在人生旅途上格外重要的關鍵時刻,例如出生、結婚、死亡、或其他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人和天主的關係就表現得更為密切。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在這些重要關鍵的時刻,都大量和廣泛地借用象徵性語言或符號來表達他們內心與神的關係。當然,每個宗教使用象徵性語言和符號所要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舊約時代以色列人使用的標記、所舉行的禮節儀式、所慶祝的節日,固然與大自然界的事物有關,或為慶祝社會生活中的某個特別時刻,但都成了人與天主結盟的標記,都在紀念天主在歷史中為他的子民所完成的偉大美妙作為。以色列人每年隆重舉行的巴斯卦逾越節,最能表達上面所說的一切:他們在逾越節那天晚上必須吃代罪犧牲的羔羊,為紀念昔日上主把他們從埃及人的奴役中拯救出來的偉大事跡。但是每年重複舉行這項禮儀更是為叫參禮的人知道,即使在今天天主仍然會為他們作他昔日為他們的祖先所作的一切。舊約《出谷紀》記載說:“這一天將是你們的紀念日,要當作上主的節日來慶祝;你們要世世代代過這個節日,作為永久的法規”(出12,14)。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每年所作的,雖然是在紀念上主在歷史上為他們所行的這項偉大事跡,但是每次他們舉行這項紀念禮儀時,上主就把他們所紀念的事跡本身所含的恩寵賜給他們。

 

         到了耶穌基督時代,他把舊約時期所舉行所紀念的一切都予以完成:天主在他身上啟示出來,親自與人交往溝通,親自前來拯救世人。耶穌基督的教導、他的行動、他的自我奉獻性命,都是具體而且不會重行的事實。他的一生是歷史,而不是一種禮節儀式,他把以色列人在他之前所舉行的種種儀式的目標意向都實現出來。昔日以色列人舉行紀念性質的犧牲祭獻都被他的自我奉獻所超越,所取代,所真正實現。基督的自我奉獻是這麼地完美,以致只需要他的奉獻便足以拯救整個人類。希伯來人書寫說:“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的身體一次而為永遠的祭獻,得到了聖化”(希10,10)。

 

         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教會並不廢除以色列人昔日的禮節儀式,而是予以深刻改變原來的意義。新約聖經記載耶穌親自建立聖體聖事,作為唯一和完美的十字架犧牲的紀念。他在最後晚餐時,“拿起餠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宗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該行這個禮,為紀念我’”(路22,19;格前11,24)。所以,日後教會舉行彌撒聖祭,並不是單純的回憶昔日耶穌的那個言行,也不是重複模仿耶穌當時的作為,而是藉著晚餐廳中的象徵性行為,再次有效地重行那個祭獻。所以,繼耶穌和宗徒們舉行的最後晚餐之後,教會世世代代遵照耶穌的吩咐所舉行的同樣禮儀,使得耶穌的巴斯卦犧牲和復活成了永不過時的事跡。這個事跡也是天主藉著他的聖子耶穌基督的犧牲所完成的救贖大業的核心。在這個核心事件裡面,耶穌生前的事跡和舊約時代的一些形象也得以完成,並存留下來,直到永遠。也因為如此,後世的基督信徒藉著他們的信德,在重新舉行彌撒聖祭時,得以同樣進入昔日耶穌最後晚餐的情況中,並從中汲取耶穌所賦給的新生命。

 

         初世紀教父們給信友講解聖事禮儀的時候,先根據舊約時代天主選民所舉行的種種儀式,來描寫教會舉行禮儀的象徵性意義,進而說明耶穌的死而復活乃是一勞永逸地完成了舊約時代天主許下要救贖人類的各種預象。最後指出聖體聖事乃是以象徵性的方式地實踐巴斯卦奧跡,並激勵信友熱心接納天主在彌撒禮儀中所賜給的恩典,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善加利用這個恩典的功效,在現世便預先體嚐永生的幸福。

 

         除了聖體聖事外,教會還有別的六件聖事,這些聖事也只有在救恩史中才產生意義。這些聖事本身的行為動作並不一定很原始,但也不是教會發明的,而是從猶太教承襲下來的,是猶太人日常生活的習俗,這些習俗的內容非常簡單樸素,所使用的材料也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一點水,一小塊麫包,一點酒,或幾滴橄欖油而已。這都很符合天國的精神。至於禮儀的行為動作,也是再平常不過,諸如洗手,吃,喝、傅油等等。這些平凡的材料和舉動以耶穌的話來發號司令,便融入救恩史裡面,產生無可比擬的意義。比方說聖洗聖事中的浸水禮節象徵昔日舊約聖經所記載的洪水滅世,象徵以色列子民過紅海,尤其象徵耶穌的死亡和復活。這都表示一個人因著領受聖洗,從罪惡中獲得了釋放,進入耶穌基督和他的教會內,獲得了新的生命。總而言之,禮儀中的行為使禮儀中所說的話成為具體的,而禮儀中所說的話則明確指出行為的涵義。所以,教會的禮儀是由行為和話組成的,用中古世紀的原始說法來說,行為是“質”,話是“形”。不論是質或形,都是耶穌基督和教會的動作,兩者分不開。有了質和形,則聖事禮儀便告完成。

 

         聖奧斯定說:“除了基督,天主沒有別的奧跡”(書信集187,11,34)。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是第一個最原始的聖事,這件聖事和其他六件聖事乃是教會所具有的“聖事性”的最高實現,因為上主的救恩藉著教會永遠存留在世界上。

 

3254字。江國雄)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