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十三】
第二章 十六、天主教徒生活的革新
十七世紀歐洲宗教政治局勢
十六世紀誓反教的宗教改革運動和天主教的相應措施,即召開特里騰大公會議,實在是向所有的基督信徒普遍展開深入傳播福音的起點。到了十七世紀,一般而論,神職人員大致已經受到比較良好与正規的培育,而在俗教友也比較具備相當的條件,足以推行全面和深入的信仰生活革新。
一六零三年巴黎教友組織了一個團體協會,名叫"聖體會",他們願意提高教友信仰生活的素質,使教友的宗教觀念和情愫与社會上那些少數的菁英的信仰方式相同。為了達到這個理想,他們必得設法把那些承襲自中古黑暗時代的民間宗教習俗淨化一番。例如當時一般教友的信仰方式仍然參雜著不少自然宗教的成份,很多人把教會的聖事當作具有魔術效力的行為來看待,這和耶穌基督所教導的福音精神相悖。由於社會大眾的教育水準很低,神職人員的素質也很差,所以信仰生活相當不純正,魔鬼的干擾也非常活躍。等到神職和教友的信仰大為淨化,知識程度也提高之後,魔鬼作祟的行動也就不那麼囂張了。這時候的主教、神父和熱心教友在民間社會當局的鼓勵支持之下,努力設法使民眾的基督信仰不再流於民俗或迷信的層面,而是深入植根在心靈中,並且確實遵守基督福音的倫理道德生活規範,劃清宗教神聖和民俗風尚之間的界限,確立神聖莊嚴的禮儀,并激發全體信友實際參與。
上面提到的在巴黎誕生的教友組織"聖體會",只是十七世紀教友信仰生活自覺的一個實例而已,其他當然還有不少。類似的組織或社團對當時的神父會士們的傳教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助力,使得當時教會傑出的人物所推行的理想終得以實現,並大展宏圖。聖味增爵要是沒有得到"聖體會"的鼎力協助,他的社會慈善事業恐怕也無法推展得那麼快。
在推行和普及公教教育方面,十七世紀教會男女修會確實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比方說:"往見會"和"烏蘇拉會"的修女們對女子教育的提倡有極大的貢獻,"耶穌會"和"祈禱會"也開設許多公學,教育青少年,清寒家庭子弟可以減免學費。此外,許許多多的本堂區也相繼開辦免費學校,嘉惠教友家庭子女。但這種學校素質比較低。
十七世紀下半葉,法國蘭斯地方有一位富有的神父,名叫若翰.撒萊(JEAN-BAPTISTE DE LA SALLE,1651-1719),他有鑒於本堂區所創辦的學校素質低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師資和教學方法,於是興起補救這種缺陷的意念。他變賣了一切財產,把所得的款項作為基金,召集了一批有志獻身教育民眾子弟的青年,給以相當的培訓,以便從事普及教育工作。 這也是師範學校教育的濫觴。這些立志獻身普通教育的青年,為能專心致力於教育工作,所以不願領受聖秩神品,終身只作個無品級的修士。這就是今天享有盛名的"基督學校兄弟會"(I FRATELLI DELLE SCUOLE CRISTIANE)的起源。這一批批新出爐,受到適當訓練的老師,以各國本地的語言教學,而不採行一慣使用的拉丁語,所以一般平民百姓的孩子都樂意讀書,也因此,這種新的教育方式和師資倍受歡迎,成果也立竿見影。我們不能不說聖若翰.撒萊是一位時代的教育先知,他所創立的"基督學校兄弟會"確實普遍提高了一般國民教友的知識文化水準,對教友的心靈改革大有裨益。
過去我們曾經提到馬丁.路德是個有罪惡壓抑感的人,他精神脆弱暴躁,心中始終找不到平安,因為他認為天主是個嚴厲苛刻,鐵面無私,冷酷無情的判官。馬丁.路德的這種心裡是當時大多數人,尤其是日耳曼地區的人的典型代表。
与馬丁.路德同時代,但比他年輕二十六歲的加爾文更認定人的得救与否,天主早已預定好了。加爾文這種思想更令時人恐怖。比加爾文晚生七十六年的比利時伊普爾 (YPRES)教區的主教楊森(JANSENIUS,1585-1638),他一方面很推崇聖奧思定的思想,另一方面則把聖人的某些信仰感受加以誇大渲染,強調人類早已被原罪徹底敗壞無疑,無法自救。楊森以為:天主雖然把聖寵給每個人,但並非人人都能因此而得救,對那些注定要得救的人,天主賜給他們不可抗拒的聖寵,對那些注定要喪亡的人,無論如何總救不了。楊森為他的立論解釋說:對天主的選擇,誰也不能置評,某些人得救,純粹是出於天主的仁慈,某些人無法得救,是天主的公義,因為天主並不欠缺人什麼。
楊森這位十六、十七世紀之間的比利時的主教的個人主張,和加爾文的思想很接近,令人感到天主是個無法理喻,叫人既恐懼又厭惡的冷酷法官。這種思想主張不會激發人欽崇愛慕天主,也不會鼓舞人積極向善,締造一個和睦友愛的世界。
正當這種錯誤的思想彌漫籠罩歐洲許多地方之際,法國出現了一位教會大革新家聖若望.歐德(GIOVANNI EUDES,1601-1680),他除了大力推動培植良好且適合時代需要的神職人員之外,更為由來已久的對耶穌聖心的敬禮確立了神學基礎,並正式予以廣揚。
雖然如此,這項敬禮在當初發展得不快。直到當時法國"往見會"一位平凡無奇的修女(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1647-1690),在一六七三年到一六七五年之間,三次蒙耶穌顯現後,才有了轉機。在顯現中,耶穌讓瑪加利大修女看到自己的心,并告訴她說:「妳看這顆心多麼愛世人!」 。耶穌又向她表示:祂對世人的愛所得到的酬報竟是冷酷無情。於是便將傳揚聖心的敬禮這項使命交給她去推動。
雖然如此,在起初瑪加利大修女的話並沒有人當作一回事,她修會的長上甚至以為她精神不正常。她在生前並沒有看到自己闡精竭力傳揚敬禮耶穌聖心的成果。然而,她已經為此播下了種子,為十五、十六、十七世紀的人對天主的看法和他們与天主的關係奠定了革新的基礎,使那個時代的教內人士,尤其是在俗教友,不再把天主當作冷酷嚴峻的判官,而是為了愛世人而無所不犧牲的慈父來孝敬。這在楊森異端困擾和危害十七世紀末葉的歐洲之際,確實是一劑良藥。
瑪利亞.瑪加利大修女於一六九零年去世,享年四十三歲。她死後一百六十六年,也就是一八五六年,庇護九世教宗才通令普世教會敬禮耶穌聖心。又過了八年,也就是一八六四年,同一位教宗才把瑪加利大修女列為真福。又過了五十六年,本篤十五世教宗終於把她列入聖品。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