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 十二】

 

第二章 十六、十七世紀間天主教的改革

十七世紀初法國天主教聖賢輩出

 

 

 

 

十七世紀初葉歐洲天主教呈現了一種強烈的對比局面:一方面是因誓反教改革所造成的痛苦分裂局面已漸漸定型,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紀中葉特里騰大公會議的決議已在許多國家中,尤其是在沒有遭到誓反教改革運動嚴重波及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獲得相當客觀的推行。法國的情況比較複雜而特殊,政治因素常介入教會的事務,國王利用教會來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對特里騰大公會議的決議遲遲不予以推行。法國主教們不得已,在一六一五年決定執行特里騰大公會議的決議,這離大公會議結束已經半個多世紀了。雖然如此,主教們這一抉擇卻給法國,乃至日後的世界帶來了莫可限量的益處。當時的主教們普遍著手推行牧靈改革,行動遍及教友生活各層面。在那個時代,法國又出現許多位非凡卓越的神修大師,他們闡精竭力,改革司鐸生活和培育方式,造就了一批一批擁有新精神、新見識的神職人員。而這些新的神職人員又去大力革新教友大眾的信仰生活。

 

一五六七年,在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區的薩沃亞獨立地區 ,出生了一個名叫方濟各.撒肋爵的男孩。他家世顯貴,父親希望他讀法律並從政。但他卻選擇了神職。晉鐸後幾個月,便志願前往瑞士日內瓦湖一帶"加爾文"教派興盛的地方傳教。他匹馬單槍,一人在誓反教的世界中慘淡經營天主的田園,憑著驚人的毅力、勇氣和耐心,把那一帶的加爾文教派信徒又領回天主教的懷抱。

 

一六零二年,方濟各.撒肋爵神父被任命為日內瓦的主教。他效法比他年長三十歲的米蘭總主教聖卡洛.博羅梅奧的處事為人,對教友、神職和修會會士的靈修生活發生極大的影響。他有兩本著名的神修書籍,一本名叫"入道之門"(L'INCONTRODUCTION A LA VIE DEVOTE),另一本叫"愛主論"(FILOTEA)。在這兩本神修巨著中強調:任何人,不論是神職、會士、在俗教友,也不論從事那個行業,都可以,也應該在自己的社會生活狀況環境中成聖。他的話特別是為一般在俗教友而說的,因為當時的人以為成聖是修道出家人的事。這位聖人是最早提倡教友神修的人之一。他的見解和加爾文教派的思想相似。他為人樂觀進取,講道平易近人,充滿福音的風格,廣受大眾的歡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主教的人文主義者。在他看來,人生任何一條道路,士、農工、商,都是成聖道路。

 

繼聖方濟各.撒肋爵主教之後,法國出現了幾位致力於改造現有的,並培植新一代神職人員素質的教會重要人物。他們都是聖方濟各.撒肋爵同時代的人。

 

最早的一位是貝呂勒(PIERRE DE BERULLE,1575-1629)神父。他先在一位貴婦阿卡里埃(ACARIE)的協助之下,把重整的"加爾默洛"會引進法國。這位神父深深知道司鐸職位的崇高,因此對很多不稱職的司鐸痛心疾首。為了挽救弊端,他創立了"祈禱會"(ORATORIO),一方面為向耶穌的司祭職務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為恢復司鐸的神聖身份。祈禱會的神父們就像一般的教區神職人員一樣,並不矢發其他任何聖願,只專心一致善度司鐸的生活,為教區主教效勞。

 

貝呂勒神父有一位神子,就是鼎鼎大名的聖味增爵(ST.VICENT DE PAUL,1581-1660)。這位大聖人在公元一五八一年生於法國南部一個小鄉村,小時候為父親放羊,但父親看出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便鼓勵他走神職的路,因為這條路是平民百姓躋身上層社會最妥當的途徑。味增爵不負他父親的期望,當了神父,為自己未來的社會地位打通了路。他到三十歲時,好像對功名利祿比對進德修業更為關心。三十歲那年竟作了法國王后的家庭神師,簡直是平步青雲,達到了過去一心一意所追求的。但就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了貝呂勒神父,受到很大的啟發。

 

味增爵神父曾在鄉下作本堂神父,他深深體驗到農村百姓對宗教信仰生活的無知和缺乏照顧,於是心生有計畫地向鄉下老百姓宣講道理的願望。他先召集了幾位志同道合的人從事向鄉下人講道的工作,後來人數漸多,終於有人把巴黎中心區一座廣大的宅院贈送給他,作為工作活動之用。這座大樓房原是一所癩病院,人們稱之為"聖拉匝祿院",因為拉匝祿是福音中"貧苦的癩病人。由於聖拉匝祿院是味增爵神父日後創立的遣使會的發祥地,所以這個修會的會士也有"拉匝祿會士"(LAZZARISTI)的別稱。

 

味增爵神父有了聖拉匝祿院廣闊的地方工作後,志同道合人數增加得很快。於是他給他們定了生活的規矩和目標,就是先聖化自己,然後才去向窮苦的人,尤其是鄉下的窮人宣講福音。然而,為能廣泛推行這種使命,味增爵神父認為更需要從根本做起,就是給一般神職人員進行再教育,甚至建立修院,妥善栽培未來的神父。從此,管理修院便成了味增爵神父所創立的遣使會的主要任務之一。

 

當然,沒有人會忘記味增爵神父一手創立的,名滿天下的仁愛女修會,這個女修會以從事慈善工作,扶助貧苦為宗旨,也是教會歷史上第一個不閉門獨居隱修,而以出外,拋頭露面,服務社會大眾的女修會。這是一個不同反響,劃時代的革新創舉,因為到那個時代為止,修女們与世俗接觸是不可思議的事。

 

追隨聖味增爵致力於整頓神職界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奧利耶神父(JEAN-JACQUEES OLIER,1608-1657)。他原來和當時大部分神職人員一樣,視神職為進身之階。奧利耶晉升神父之初,生活相當腐化。幸逢味增爵和貝呂勒兩位神父的感召,才走上修德之業的道路。他同樣認為陶冶有志晉鐸的人和建立修院為當務之急。但是為了培養良好的神父,非要有良好的師資不可。因此,奧利耶神父在他所陶冶的神職中,選拔了最優秀的予以特殊訓練,準備作修院的教師。他在巴黎任聖蘇比斯本堂神父,便在這裡設立了他的第一座修院。也因此,他所創立的,以培養神職人員為宗旨的司鐸團體,就稱為"蘇比斯"會。

 

在這法國聖人輩出的時代,另有一位傑出的教會革新人物,若望.歐德(GIOVANNI EUDES,1601-1680)。他原是一位教友講道員,但富有天才,吸引了很多聽眾。他像聖味增爵一樣,深深感到民眾最需要的,莫過於善良的神職牧人。所以他也創立了一個修會團體,為在修院中培養良好的神職人員,並從事宣講福音。

 

聖若望.歐德尤其致力於推行敬禮耶穌聖心的活動。這項活動又經由聖女瑪加利大的推廣,更在整個教會中受到普遍的重視与奉行。

 

總之,經由十七世紀這幾位法國傑出聖賢的努力推廣修院教育,終於培養出新一代的神職人員,以應新時代的需要。這種修院教育制度逐漸定型,新的神職人員也獲得比較一致的定期培育。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修院和所接觸到的司鐸,都是十七世紀所發展出來的教育方式的成果:神父們的衣著和生活方式都和一般世俗教友有別,他們每天以舉行彌撒聖祭作為一日生活的中心,每天定時祈禱唸日課,以作為司鐸靈修生活的食糧,他們也都知道自己負有牧靈的職責,不以世俗的功名利祿為追求的目標,并努力引導教友在建設現世的生活之際,不要忘記了一切都以永生為歸宿。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