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 主 教 成 人 要 理 (catechismo degli adulti) 
真 理 使 人 自 由 (LA VERITÀ VI FARÀ LIBERI) 
天主教義大利主教團編撰 (Conferenza Episcopale Italiana) 
(梵蒂岡電臺江國雄編譯述)
 



第一章

 

(L´uomo in cammino)

   第一節

 人生的重大問題

(Le grandi domande)

 

        天主教«新約聖經»若望福音>有段記載:有個撒瑪黎雅婦人到泉水邊汲水,在那裏她遇到在泉水旁休息的耶穌,耶穌口渴向她要點水喝,兩人於是開始交談起來。這位婦女和耶穌談話時,充滿譏諷反嘲和自信的語氣。那真是一段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對話(參見若41-38)。

       

        耶穌和這位與猶太人素不相往來的撒瑪黎雅婦女談話的目的,是希望在她心中激起另一種口渴,一種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渴望,而為了解除這種渴望,需要喝另一種水。耶穌深知這位婦女為人輕浮,生活不檢點,既然她很自以為是,於是耶穌乾脆照實把她的私生活一一點出來,讓她的良心有所發現。聽了耶穌把她的隱私一清二楚的細數出來,她為之一驚,詫異非常,心想眼前這個猶太人到底是何方神聖。雖然如此,她還是設法逃避耶穌節節逼近的語鋒,故意把話題扯遠。

       

        最後,耶穌讓這個婦女瞭解到與天主建立新的關係的另一種途徑,一種真實可靠的途徑,那就是以心神和真理來敬拜天主。就在那關鍵的時刻,耶穌讓這個生活放蕩的外邦婦女認出他原來就是眾所期待的默西亞,是唯一真正能夠帶給人喝了就永遠不再渴的活水的人。這個婦女認出耶穌是誰之後,立刻撇下手中的水罐,滿懷興奮的跑回去,叫城裏的人趕快去見見她所遇到的耶穌,因為她已經找到她一向在尋找的人,只不過她或許未曾發現自己心中的這個渴望而已。

       

        若望福音所談的這個婦女可以代表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渴,從一口井跑到另一口井,不停的奔波,尋尋覓覓,到處漂泊,尋求解除肉體和心靈永無止境的渴望。

       

        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奔波、尋求滿足渴望的現象已經到了熙熙攘攘、無止無休的地步: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特徵是鼓勵生產,刺激消費,消費又刺激生產,周而復始,惡性循環。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多的東西,都想從事更多的經驗,不斷尋找新的感覺,新的刺激,渴望及時享樂,即時獲得。社會的普遍現象雖然如此,還是有不少明智的人發現這種奔波追求是沒有目標的,雖然在生活的時間和空間裝滿了東西,卻都是空洞的事物。

 

        今天,很多人抱怨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淡貧乏,大家都成了無名氏,人人互相見外,見面寒暄只是客套,彼此來往都屬於表面,或是別有目的,弱勢的人漸漸被排拒到邊緣,社會族群對立的現象越來越多,為非作歹的人或組織乘機而入,製造動盪不安的局面。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和我們內心深處所追求的背道而馳。說穿了,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不就是愛和被愛嗎?但是在今日這種瘋狂的追尋中,我們是否得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

       

        舊約聖經智慧篇第二章有這麼幾句描寫唯物思想的人的人生觀:“我們的生命既短促,又多愁;人的死期一到,又沒有辦法補救,也從不見有人從陰府回來。我們原是偶然而生,過後我們又好像未曾生存過。實在,我們的時日有如疾馳的陰影。所以,來,讓我們享受現有的美福,趁年青及時消受這個世界!我們要痛飲美酒,濃施香液,莫讓春花空空溜過,在玫瑰花尚未萎謝以前,用來作我們的花冠。我們要迫害窮苦的義人,不必顧惜寡婦,連白髮年高的老人也不必敬重。我們的勢力就是正義的法律,因為軟弱只呈現自己的無用”。

 

        智慧篇描寫的唯物主義者的人生觀在今天比比皆是,是純粹虛無主義者的生活態度,他們貪圖快樂,蠻橫無理。這是他們的邏輯,卻是悲哀的邏輯!

 

        人天生自由。每個人對自己的自由都非常敏感,非常在乎。可是如果我們不利用自由來追求那配得上人格尊嚴的目標,這個自由不就變得毫無意義嗎?當死期來到時,我們的自由不將要變成空洞的呐喊嗎?如果我們真要作個自由的人,難道不應該追求真理和聖善嗎?

 

        人類的科技成就日新月異,這些成就使人不斷對大自然和社會有新的發現,並加以利用,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可是科技難道可以指揮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我們的能力,難道可以指出我們努力的目標嗎?如果我們注意的只是那些看得到、摸得著、可以計算、可以控制的事物,這合理嗎?人生中不是還包括信任、愛情、美善、喜悅這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抽象觀念和情愫嗎?而且不正是這些觀念和情愫使人生值得走一趟嗎?

 

        是的。我們需要擺脫偏見,擺脫隨波逐流,擺脫人云亦云,我們需要對自己誠實。在這個必要的前提下,我們必須認真的思考自從我們誕生下來就存在每人內心深處的幾個重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往何處去?宇宙大地內的種種事實是荒謬的,或是可以用理智瞭解的?生命是一種恩典,或是盲目瞎闖的命運,或是偶然的巧合?  為什麼人類的種種成就仍然無法解決內心的饑渴?我能夠對什麼抱著希望呢?我應該作甚麼呢?如果我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則人生除了隨波逐流外,似乎沒有什麼可以希望和值得做的。反過來說,如果我來自無限的愛,也朝著無限的愛前行,那麼在我面前就敞開了一條或許難行、卻充滿意義的道路。

 

        法國十七世紀大思想家巴斯喀(Pascal Blaise,1623-1662)在他的名著«沉思錄»中說:“思想的程式從自我開始,從創始者出發,從自己的目標起步”。巴斯喀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在指出人生中最基本的事物乃是生、死、以及生死之間所做的一切,換句話說,人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在這段旅途中作甚麼。由此可見,我們如果要作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不能避開思考這些問題,誰躲避這些問題,就是在逃避自己。如果有人說“人死後一切都完了,什麼也沒有”,他必定知道自己的話毫無根據,甚至內心隱含著一股難以言宣的苦悶悲哀。其實,冷漠、無可無不可、不在乎、及時享樂、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這些態度,都不是正視人生基本問題和解決人生重大問題的方式,而是不負責任的逃避。

 

      ««新約默示錄>»  勸勉人說:“凡口渴的,請來吧!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默22:17)。人生的基本問題值得我們仔細思考,教會給每個人敞開一條很寬闊的道路,讓每個人深思熟慮。如果我們為了表面的理由或漠不關心而忽視這個基本需要,那實在很不明智。

 

2955字。江國雄)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仰培育組 的頭像
    信仰培育組

    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