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成人要理-真理使人自由

第三部分(卷三)歸於你,全能的天主聖父

第三篇天主將成爲萬物之中的萬有

第三十二章來世的生命

第四節煉獄

 

         一般人,尤其不是基督信仰者,可能不知道或不相信現世生命結束後還有另一個新生命,換句話說,不知道人的生命並不因爲死亡而化爲烏有,不知道死亡只是一個門檻,跨過這個門檻另有天地。很多人以爲一旦死亡,一切都將結束,生前的種種不再具有任何意義,一切的一切都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結束,頂多只留給後人記憶而已。當然,也有一些宗教認爲生命是一種輪迴,是一種投胎或轉世的現象。但這種思想信仰不是基督信仰教義的内容。畢竟輪回、投胎或轉世並不是人的真正幸福,而是一種循環不息、看不到永恒幸福來到的絕望,是人生的悲哀。但永恒幸福卻是人生最渴望者,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基督信仰帶給人的則是對永恒幸福的許諾,而這個許諾是千真萬確,證據鑿鑿的。

         基督信仰教導我們現世人生只不過是個過路,不是目的地,地球不是人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人生最終目標在跨過今世門檻的時候才出現,那是所謂的來世。因此,基督信仰稱現世人生是個旅途。既然是旅途,就是暫時性的地方,就不足過分依戀,否則會影響到抵達目標的時刻,甚至誤掉了最後的目的地。

         教會一向提醒信友:現世生命既然是個旅途,就得好好地走,好好地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做一切能夠使我們以最快、最安全的方式抵達目標的事。這些該做的事不外乎使自己越來越相似基督,努力行愛德,把自己的精力投資在善良美好的事情上,不斷淨化自己的缺失和過犯,善用教會提供的方法,為自己立下具有永恒價值的業績,奠定不朽的善功。這一切才是現世生活應該全力以赴的事

         然而,是否每個人都這樣做,這樣生活呢?不盡然。人性有許多弱點,有許多力不從心的時候,人經常受到表面美好但不具有真正價值的事物的引誘,所以難免誤入歧途,難免浪費許多時間精力在無聊的事物上,難免因著私欲偏情而鑄下或輕或重的過失。因此,天主賜給我們每個人許多時間和機會,讓我們在現世旅途中能有矯正自己的行爲和確立生命方向的可能。只不過有很多人在現世旅途中並沒有妥善或來得及利用人生短暫寶貴的機會,沒有完全端正自己的思言行為,以面對死亡決定性時刻的來到。於是,當一個人走到今生盡頭的時候,頓然發現自己為來世所作的準備並沒有完全符合造物主天主所要求的、為能與祂完美共融、獲得永遠幸福的條件。然而,天主並不是不講情理、鐵面無私的判官,祂仍然留給信賴祂的人補救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人在死後可以繼續為生前的缺失不足做補償。等到補償完畢,便可以進入天主所預許的永遠福樂之中,與祂圓滿共融。

         這個補償的過程和狀態,教會傳統上稱之爲“煉獄”。煉是淨化的意思,獄是接受淨化的場所或狀態。

         在兩千年前耶穌創立教會前不久,猶太人之間仍有一種做法習慣,他們為那些生前大致忠於天主的盟約、但沒有圓滿遵循的亡者祈禱,幫助他們淨化靈魂。舊約《瑪加伯下》記載:當猶太人爲信仰自由而作戰時,他們的領袖瑪加伯通令全體軍民為陣亡的人獻贖罪祭,為叫他們生前犯的罪過獲得赦免,期待世界末日時的復活(加下12,38-45)。耶穌雖然沒有直接談到煉獄的事,但祂曾用比喻警告人說:“非等到你還了最後一文錢,決不能從那裏出來”(瑪5,26)。這就是說,不完美的人,死後必須接受淨煉,直到靈魂完全潔淨爲止。

         古代初期的教會延續猶太教傳統,培養人們對亡者的敬意和同情。這種情愫表現在為已故的親友祈禱,以亡者的名義行哀矜,守齋,特別是為亡者奉獻彌撒聖祭。隨著時代的演變,一般民間又增加了信仰習俗,甚至排演一些戲劇,描繪那些不是完美的人死後的去處,那裏的狀況,以及在那裏停留的期限。這個地方就是所謂的煉獄。然而,教會訓導對煉獄的概念保持非常嚴謹和適中的説法。教會以爲:人現世生命結束時,天主賜給那些有需要的人進一步淨化自己的可能性,在與天主共融,享受天上永遠福樂之前,先把自己潔淨一番。這種淨化作用可以經由教會或現世個別信友的祈禱來幫助,而最有效的途徑乃是藉著基督的犧牲、也就是奉獻彌撒聖祭來支援。

         天主是無限美善的,祂的聖德無邊。如果我們受造之物企望因著基督而與天主生活在完美的共融之中,就更需要更新自己,使自己配得上分享天主的美善與光榮。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徹底更新自己,成爲一個嶄新的人。然而,要達到這個理想的地步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靠天主白白賜給的愛才能見效。只有依賴天主藉著祂聖子耶穌基督在聖神内賜給我們的愛,才能治癒我們,恢復我們心靈的健康,就像烈火在冶煉純淨的金銀一樣。天主的愛固然使我們感到那種接近天主的喜樂之外,卻也讓我們因爲沒能完美地相稱天主而感到痛苦。這樣的痛苦來自愛,和那些遭懲罰者的感受完全不同,因爲遭懲罰的人,他的痛苦出於怨恨。所以,煉獄並不是暫時的地獄,而煉獄的淨化過程也不是一種短暫的沉淪,是一種對愛與日俱增的渴望

         說到這裡,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人們彼此代禱的需要和作用。在現世生活中,他人有需要,我們自然樂意伸手幫忙,這是人類關懷精神的發揮,是人道的自然表現,是人類社會性的特徵,在現世生活如此,對來世生活亦當如此。這種特徵在教會所教導的“諸聖相通功”這個信仰教義中表現得最完美。所謂“諸聖相通功”,是指天上地下或處在煉獄淨煉中的人,都能夠藉著自己的祈禱或善功,支援他人神形的需要。當然,那些已經生活在天主聖愛中的人,也就是已經升天堂的人,並不再需要仍生活在世的人爲他們永恒的得救祈禱,倒是那先我們去世、正處在煉獄中接受淨煉的先人,急需要天上和地下的人爲他們早日結束淨煉,得以生活在與天主的共融中而祈禱,因爲一個人去世時,如果他的靈魂不是完美無瑕的話,就無法立刻享見天主,與天主共融。這是去世的人最大的痛苦。至於我們仍然處在現世旅途中的人,同樣需要天上的聖者為我們祈禱,好使我們時時警惕,能有足夠的力量克服現世旅途的種種坎坷和誘惑,能夠在旅途結束時直升天堂,立刻與天主共融,或至少不至於在煉獄接受太長的淨煉。

         其實,每個人都是在人際關係中生活和成長的。而人的彼此關懷則是人際關係中最彌足珍貴者。至於天上地下和煉獄中的人互為對方祈禱,又是這種關懷的上乘。這種祈禱中的關懷在天主面前具有非常的力量,也最能中悅天主。當然,人們彼此代禱所產生的效並不出於人的功勞和能力,而是天主因著我們的善意而賜給的,因爲天主樂意看到我們互相關懷,願意我們和祂的恩寵合作。

2655字。江國雄)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仰培育組 的頭像
    信仰培育組

    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