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卷三)歸於你,全能的天主聖父
第二篇基督信仰的經驗
第二十九章相稱於人的工作
第五節人爲經濟中心
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對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講究。過去的人只求溫飽,以自行車代步已經不錯了。今天那些進步國家的人則更上一層樓,除了溫飽之外,還要求物質生活品質的提高,粗衣粗食不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要吃山珍海味,要穿絲綢細麻,要出有車。爲了滿足這種不可厚非、但有待反省思考的欲望,於是現代的工作除了控制操縱物質事物之外,更提供給人種種資訊和服務,以刺激並滿足人無底的欲望。不過這一切都還有個前提,那就是人必須注意到造物主提供給我們使用的天然資源是有限,同時也不能忘記人受造的原始身份高於其他一切受造物,人不能成爲物質的奴隸。
過去的人以務農和手工藝維生。工業化以後,生産方式和概念完全改變,於是一種機械性和決定論的經濟應運而生。這種經濟觀念只重視物質生産,忽略了人的超性價值,看不到人除了衣食住行外,還有精神上的需求,使人淪爲生産消費循環中的一個單元個體。這樣的經濟觀念形成了不當的經濟政策,不論在野蠻的資本主義中或不顧人性的集體主義中,都注定要失敗。晚近的歷史已經爲此作證。
其實,經濟活動一向是人際關係的綜合。經濟活動有它的趨向,有它的法則,有它客觀的相容性。人雖然受到經濟活動的節制,但是人在需要的時候,依然可以用自己的選擇介入整個經濟體制活動中。比方説,人可以分辨生活所需要的是什麽,然後決定怎樣使用大地資源,進而擬定生産和消費的數量和品質,以及營利所得的分配。經濟體制不論多麽複雜,到底還是由人的責任心來擬定和管理,它的目的必須以維護人的尊嚴為最高指標。這也就是說:在整個經濟體系中,人是主角。人是經濟的第一個資源,沒有人怎能有經濟活動?人也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不爲人,為誰?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向樞機主教和聖座人員說:“人的自由和創造性必須是經濟事務的中心”。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也說:“必須使整個生産工作過程適合于人的需要”(憲章67)。先教宗在他的《工作》通諭中也指出:“人先于工作,工作先于資本”(通諭12)。換句話說,人高於一切生産工具,包括資本和勞動。爲此,在整個經濟生産活動中,必須以維護人權和家庭的需要為先,在這個大前提下來擬定合理的利潤,。
今天還有很多人不明白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什麽。經濟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爲了做生意,而是爲了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生産的首要目的不在促進金融資本的增加,也不在發展技術,而在滿足社會大衆生活的真正需要。當然,增加資本和發展新技術為改善並增加生産都是重要的因素,不過,原始的生産意義是在滿足生活的真正需要,而不在刺激消費。從長遠看,不必要的消費就是浪費大地資源,滋長不合理的欲望,這是資本主義不良的一面,是不道德的事。這在今天地球污染、溫室效應、垃圾處理、經濟衰退、乃至大衆健康都成了世界最嚴重的問題之際,尤其值得警惕。
事實上,人的生理需要大致不會有所改變,但心理需要則是可以伸縮的。因此,很容易在心理方面操縱控制人的需求,只要刺激人性本能,便可以左右心理上的需要。基於這種因素,企業界爲了營利,便設法刺激人的心理需要,製造許多產品以滿足人的欲望和虛榮,而這些產品往往不是生活的真正需要,大都是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甚至對自己、對環境都有害。從商業道德看,任何產品都應該對社會有用,否則就是廢物。如何生産有益於社會的物品,這就有賴業者的道德意識和國家社會的教育。這種道德意識和教育不但影響業者,也影響消費者,更影響傳播媒體從業人士,因爲媒體傳播對刺激消費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每個人有權利和義務按照自己的天賦工作。但要普遍實現這個理想,首先需要培養社會大衆互相關懷的精神。比方説,應該使婦女在外的職業工作和在家爲人母親的職責協調相容,甚至應該在法律上承認母親的家務對國家社會也有重大貢獻,因此應該給以適當的報酬(參見《工作》通諭19)。
一般而論,每個人工作的基本目的是賺取所得,以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計。這樣的生計不應該只勉強維持溫飽,更應該使人在物質、精神、文化和社會各方面都能度有尊嚴的生活。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說:“勞動的酬報應當使工人按照各人的任務、生産技能、以及企業和公共福利情形,相稱地維持其自身及其家人的物質、社會、文化及精神生活”(憲章67)。這種工作理想在西方文明先進國家基本上已經做到,他們知道工作並不是可以自由買賣的貨物,工作合同也不是勞資的交換。在一個理性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者的合理酬報和他及家屬享有的社會福利保險,都是縮短貧富不均、提高生活品質、公平分配大地財物的有效途徑。除了合理工資和各種福利保險之外,資方也必須制定合乎人性的工作時間,注意員工的健康和工作環境,給予適當的休息和假期。
勞資衝突是最常見的社會問題。社會越是文明,這樣的衝突就越少,但至今尚未看到有哪個社會沒有勞資問題。勞動者爲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利,所以自由組織工會,以團體的名義維護個人的權益。其實,企業、工作、企業者、勞動者以及資本都是彼此需要的一環,缺乏其中一項,整個生産運轉會立刻出現裂痕,因此他們都需要互相合作。合作得越好,產生就越順利,品質也會隨之提高。無論如何,工會如果有所抗爭,它的對象不應該是某個人,而是正義問題。一般抗爭的方法應該是談判,如果談判無效,最後的途徑才是罷工。但任何罷工行動都不可危害到社會大衆的需要。
在民主社會中,任何企業都是由人自由組成的,其中包括企業者、勞動者和提供資本者。當然,提供資本的也可以是企業者本身,也可以是企業者和勞動者雙方。無論如何,受雇用的勞動者對企業的運轉也應該負有責任,他們除了在工作上要保持一致的目標,本身也必須具有專業知識才能外,最好也能夠以某种方式參與企業計劃的監管控制和經營。事實上,現代化的企業都越來越意識到人因著工作和創造力,已經成爲整個生産過程的主要因素,人遠比資本和土地更爲重要。理由是人了解社會大衆的各種需要,認識人的產生潛力,知道如何最妥當地籌劃工作。在任何企業中,如果能真正發揮這些人性優點,則不但符合倫理道德的要求,也能促進企業的成功。
人類經濟制度至今尚未找到最理想、最具人道的體系。不過時至今日,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都朝市場經濟方向邁進,就連上個世紀奉行集體主義經濟的大半個世界國家,近十幾年來也放棄原來堅持的經濟理論政策,紛紛擁抱市場經濟,因爲市場經濟運轉靈活,尊重人對自由的需求,反映人的需要,更妥善地利用資源,規定公平的價格。
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是競爭,競爭使企業無法壟斷市場,因而使產品價格下降,保持幾乎公道的水平。當然,競爭也有惡性的,惡性競爭使資本薄弱的企業破產,連帶造成許多人失業。爲此,市場經濟也必須以服務社會大衆為目標,在這方面應該由國家介入,以法律制定明確的市場規則,並從事協調、激勵和引導的工作,使各種企業都朝著以人爲中心的方向前進。
(2938字。江國雄)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