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卷三)歸於你,全能的天主聖父
第二篇基督信仰的經驗
第二十八章社會與政治義務
第一節基督信仰與社會責任
現代文明的貢獻之一,是確認公民的非宗教性生活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和所佔所的地位。這樣的確認使公民的非宗教性生活不與宗教信仰生活混爲一談。不過,這樣的劃分有時也出現極端,致使宗教信仰被推到社會邊緣,視宗教信仰純爲私人事務,對社會和政治生活無關緊要。
身為基督信徒,固然同意世俗的事物與超性永恒的事物不同,但不認爲地下和天上的事物彼此分離,互不相干。基督信徒知道每件事物都有它所屬的世界,必須遵循所屬的世界的規律運轉,使用各自特定的方法,比如公務員、軍人、學生、醫師或新聞從業人士,他們各有本行業的規則和工作的方式方法;神學、哲學、文學、藝術、天文、物理、化學、醫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和途徑,不能越俎代庖。可是,各行業雖然有自己的天地,卻都為同一個主體,也就是為人服務。人有天賦的尊嚴,有生命的聖召,這樣的尊嚴和聖召只有超越萬物的造物主天主才能賦給人,也才能給人啓示出來,世間沒有任何受造物能夠取代創造他(它)們的造物主。所以,塵世中不論哪一門學問或行業,都必須在遵循自己運轉的規律下,為人服務。這些規律和方法不能違反人的尊嚴和生命最終的目標。
人因爲生活經驗,看出社會敗壞的根源在於罪惡;也意識到改過遷善,皈依天主,有賴建設一個更有人性的社會。聖經告訴我們:罪惡給世界帶來混亂,在家庭、城市、國家和民族間製造壓迫和暴力,破壞人間的和睦共處,使政治權力變得醜惡不堪。教會訓導也告訴我們:社會中個人的罪惡堆積多了,就會使社會僵化成罪惡的結構。社會一旦僵化成罪惡的結構,反過來也將大大左右人的生活行爲,逼人走向新的罪惡。惡性循環從此開始,難以挽回。
可是天主願意改變人的心,他要藉著改變人心來改造社會,更新社會。舊約聖經處處顯示天主是受壓迫者的解放者,他保護貧苦弱小的人、作客的人、尤其是孤兒和寡婦。天主要的是正義,是人的彼此關懷,他要求世人不要把信仰生活和社會關懷分開。舊約《亞毛斯先知書》記載天主的話說:“我痛恨厭惡你們的慶節;你們的盛會我也不喜歡…讓你們喧嚷的歌聲遠離我;你們的琴聲我也不願再聼;只願公道如水長流,正義像川流不息的長河!”(亞5,21,23-24)。天主藉亞毛斯先知的口所說的公道和正義,正是社會生活迫切需要的,也是人際關係的要求。《依撒意亞先知書》也記載天主的話說:“我所中意的齋戒,豈不是要人解除不義的鎖鏈,廢除軛上的繩索,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折斷所有的軛嗎?豈不是要人把食糧分給飢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屋裏,見到赤身裸體的人給他衣穿,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嗎?”(依58,6-7)。
天主藉著先知所表明的心意,將由默西亞來實踐。默西亞就是後來降生爲人的耶穌基督。基督的來臨不但要解除人類的武裝,更要為窮苦的人伸張正義,帶給世界繁榮與和平。的確,耶穌基督的來到除了把天主聖父啓示給世人之外,也推動世界更完美的正義。這樣的正義包括忠實、誠懇、以窮苦的人爲愛的優先對象,還有與敵人修好。基督把他的山中聖訓“真福八端”視爲人類和睦相處的大憲章,這個憲章要求人謙虛,溫良,憐憫,締造和平。按照真福八端的勸勉生活的人,他就在社會中建立彼此關懷的關係,廢除了社會中歧視的現象,就如聖保祿宗徒給加拉達的教友說的:“凡是領了洗歸于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爲你們衆人在基督耶穌内已成了一個”(迦3,27-28)。
天主的國故然不屬於這個世界,卻在世界中施展作爲,因爲要把這個世界引向永遠幸福的境界。所以,默西亞拯救世界的使命在今世歷史中已經展開,不過這項使命只有在世界窮盡,進入永恒的時候,才會完成。在現世階段,默西亞拯救世界的工程就是逐漸恢復宇宙世界原先完美的面貌,這個面貌當然包括社會各層面。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第一百週年(Centesimus annus)》通諭中說:“為教會來説,教導並傳揚社會訓導乃屬於教會傳播福音的使命,因爲社會訓導是基督訊息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諭5)。教會宣講社會訓導不是爲了名譽或權勢,而是出於對每個人的關懷和責任,因爲人是天主所鍾愛和所救贖的。先教宗在他的《工作(Laborem exercens)》通諭中也指出:教會社會訓導的根源來自聖經,在舊約《創世紀》中便有相關的教導,在新約福音和宗徒書信中更是如此。到了十九世紀末年,全世界的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良十三世教宗頒佈《新事》通諭,以教會名義正式有系統地深入談論社會問題。此後,在整個二十世紀中,教會接二連三頒佈相關文獻,陸續討論時代社會問題,而且給以明確的批判和指示。
教會社會訓導的核心是人類學和基督信仰所崇奉的倫理道德真理,這些真理都符合每個人的尊嚴和他存在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在今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在現世生命結束後享受造物主天主賜給的永遠福樂。那些倫理道德真理都具有永恒的價值,為建設一個良好有秩序的社會提供無窮的啓發和靈感。教會社會訓導所依據的真理既然具有永恒崇高的價值,所以教會能夠依據這些價值,評論歷史的演變和徵兆,指出時代弊端,提供有益於人類的應循道路。可見教會的社會訓導不是泛泛地呼籲人們彼此友愛尊重而已,也不是帶有意識形態的全盤解決世界問題的計劃,而是糾正時弊的具體途徑。
教會的基本任務之一是教導人的良知,而教會的社會訓導便是這項教導的一部分。每位基督信徒,尤其是在俗教友,有義務深深融入社會各層結構中,把蘊涵在教會社會訓導中的天主法律引入社會生活中。他們這樣做不是以教會的名義,而是以社會成員的身份對社會盡自己的責任義務。身為基督信徒,爲能善盡前面所說的義務,必須不斷接受陶養,以提高自己的靈修和文化素質,而且要經常以祈禱來堅固自己的信仰信念。
有些基督信徒言行不一致,生活和信仰相悖,他們的社會和政治行動違反信仰原則,爲了個人的社會政治利益向惡勢力妥協,使自己和教會蒙羞。相反地,如果基督信徒根據福音和教會社會訓導,本著愛德精神為社會服務,他就會使周圍的人看出基督的確臨在社會當中,而且提前賜給他們救恩。
(2628字。江國雄)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