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三十七】

第五章 歐洲與教會的重建及自由主義(1815年至1870年)

梵一大公會議的政治與宗教背景

 

  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產業革命與自由經濟思想相互為用,彼此發展得如火如荼,逐漸形成初期的資本主義。這種初期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用今天的尺度來衡量,是相當野蠻的,即使在當時,也引起有識之士的懷疑和許多來自鄉村的工人的不滿。在法國,那些對這方面不滿的人士,各持著自己的理由,湊合成一股怨氣,在巴黎宣洩,引爆出一八四八年二月的革命。

這次革命很受歐洲其他國家喝采,意大利這個自從西羅馬帝國在第五世紀末葉衰亡之後,便成為地理名詞的半島,在公元一八一五年的維也納和會中,被畫分為七個小國,法國這次革命對它很有啟發性,一些政界和軍界人士都渴望統一半島。這個渴望獲得法國總統路易.拿破崙的答允協助。但要統一意大利必須以羅馬為首都,才能令各小國接受。但羅馬是教宗的領土,難道意大利的統一運動可以把教宗置於政治之下來擺佈嗎?沒有一個國家,也沒有一個人敢作這種傻事。於是發生了歷史上聞名的"羅馬問題"

一八五九年五月,路易.拿破崙率兵入意大利,協助半島上最大的王國薩地尼亞的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對抗奧地利軍隊,展開統一意大利的序幕。經過將近兩年的南北轉戰,薩地尼亞王幾乎統一了半島大部分的地區,只差羅馬而已。一八六一年三月,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在意大利西北部都靈城自立為意大利王。

所謂"意大利王"意味著什麼呢?是否也要統治教宗和教宗的領土呢?路易.拿破崙擔心法國天主教的反對,於是把軍隊駐守在羅馬,一方面示意意大利王不要動羅馬的腦筋,一方面使教宗繼續統治羅馬和附近一帶地區。然而,教宗庇護九世對意大利的軍事統一行動極度不滿,對自由主義者不顧歷史情面,把教宗逼上梁山深深感到痛苦。他認為自由主義者的囂張實在是教會種種不幸的根源。

教宗的憂慮獲得當時所有天主教徒的同情,他們一致同意要維護教宗現世的權力,並建立聯合陣線對抗正在日益蔓延的社會主義思想。可是天主教徒對當時瀰漫著自由主義思潮的教會卻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強硬派的天主教徒不願意和時代趨勢妥協,他們堅持教會應該恢復昔日的權威和影響力,也希望重新組織起來,對抗任何威脅教會的勢力。他們對毫無顧忌放任的出版自由最無法忍受,所以對自認為教友卻又鼓吹自由主義的人最痛恨。

與強硬派持不同看法的便是贊同自由主義的教友,他們比較順應社會潮流局勢,用今天的話說,比較識時務,比較靈巧實際,他們知道時代的大趨勢和宗教局勢的逆轉。這一派的人不像強硬派者要求那麼高,那麼嚴,他們只希望國家對天主教保持和好的中立態度,並希望教友們以享有普通凡人的自由為滿足。當然,對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所宣佈的有關政治、宗教和自由的種種原則是必須重新檢討的,不過,從某些方面來看,自由也能夠有基督信仰上的正面意義。可是話說回來,這些支持自由主義的教友並不把自由主義的所有思想主張照單全收,從社會立場看,他們即使不至於成為反動者,至少也是保守主義者,他們的代表人物便是奧爾良的主教迪龐盧(DUPANLOUP)和倡導自由主義而遭羅馬責斥的蒙塔朗貝爾(CHARLES F. MANTALEMBERT)伯爵。

上面所談的是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召開的政治背景。但是除了政治背景之外,還有其他多少與信仰有關的宗教因素也促成了那次大公會議的召開。十九世紀那個時代,西方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哲學也有重要的學派出現。這些科技和哲學思想對教會的信仰發生了相當的沖擊作用。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人的理性無法認識天主;法國實證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則完全否認超性事物的存在和意義;法國實證主義作家勒南(ERNEST RENAN, 1823-1892)寫了一本"基督宗教發源史"STORIA DELLE ORIGINI DEL CRISRTIANESIMO),其中第一部分是"耶穌傳"VITA DI GESU),在這傳記中,勒南完全以人性和歷史的論點來敘述耶穌的一生,他只把耶穌當作一個人來看。面對這樣的思潮,教會如何來思考並確立理性和信仰之間的關係呢?這是促成召開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的宗教因素之一,是屬於思想方面的因素。但還有屬於現實方面的因素。

話說意大利薩地尼亞王維托利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 1820-1878)發動統一意大利的政治與軍事行動後,產生了羅馬教宗的地位和教宗的政權問題。這個問題引起歐洲許多天主教徒的關切,再加上當時教宗庇護九世本人具有吸引力,使擁護羅馬教宗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看到教宗的領土被意大利統一運動者佔去,不再擁有自己的國家,而憤憤不平。他們認為:教宗若擁有現世的政權,才能保障他精神宗教權力的獨立。基於這些理由,許多教友渴望教會一勞永逸地確立教宗享有不會錯誤的特殊神恩,以便重振教宗的威望和教會信友的信心。一八五四年,庇護九世隆重宣佈"聖母無染原罪"為教會當信的道理。教宗這項宣佈等於間接地肯定教宗享有不會錯誤的神恩。可是當時有些人擁護教宗的態度是過猶不及,他們甚至稱教宗為"副天主",或認為教宗是永遠生活下去的降生為人的天主聖言。類似的思想言論都有待教會來澄清。

面對許許多多的問題和錯誤的論調,很多主教陳情,希望教宗表示立場。在這些壓力之下,庇護九世教宗在一八六四年十二月八日頒佈兩道文獻,一道以通諭姿態出現,名叫"何等關心"QUANTA CURA)。在這道通諭中,教宗譴責理性主義,法蘭西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等等的,言詞與方式很像他的前任額我略十六世教宗在一八三二年頒佈"驚奇你們"MIRARI VOS)通諭,譴責極端的自由主義一樣。除了這道通諭外,庇護九世又加了一份"目錄"SYLLABUS),羅列八十條受譴責的思想言論。

這兩道文獻頒佈後,強硬派的教友歡天喜地,反對教會的人則一笑置之。為了消解當時教會和社會中那種僵持和冷熱相對的氣氛,法國奧爾良教區的迪龐盧(DUPANLOUP)主教便發表文章,一方面表明他支持教宗擁有現世政權的立場,一方面解釋教宗庇護九世頒佈的通諭和目錄附件的目的乃在為教友確立一個共同的生活與信仰理想,讓整個社會朝這個理想發展。這位主教的努力獲得教宗的賞識。於是整個社會騷動情緒稍為平息了下來。

時局和事態雖然暫時緩和了下來,但是眼看教會和現代世界之間的關係仍然處在貌合神離的困難之中,而教會本身內外還有不少爭論存在,為了打開這個僵局,庇護九世教宗遂決定在梵蒂岡召開一次大公會議。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