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下三十】

第四章啟蒙時代與法國革命時代的教會

 

拿破崙與天主教會

 

 

 

法國在一七八九年五月揭開大革命序幕之後,舊時的權貴成了革命打擊和消滅的對象,天主教會因為一方面擁有無數的產業,另一方面許多主教也由權貴來充當,或者一位普通神職人員一旦當了主教,很自然地便成了社會的顯貴,因此,天主教會也和舊時的權貴一樣,成為革命運動的眼中釘,不斷地遭受約束、控制、剝奪、壓迫和屠殺。

 

由於革命演變成暴民運動,歐洲各國王室唯恐法國革命浪潮波及他們的王土,危害他們的王權,掀起社會的暴動,於是聯合出兵攻入法國。不料法國革命軍也發動反擊,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瑞士和意大利北部,以及意大利中部的教宗國,建立許多衛星國家,逼迫當時教宗庇護六世簽訂托倫蒂諾(TOLENTINO)條約,要求賠償巨款,割讓土地,讓出許多藝術珍品。

 

次年,一七九七年,一名法國將官在羅馬的暴動中遇害,法國終於找到借口,把年邁的教宗庇護六世押往巴黎。這位教宗不堪精神打擊和旅途勞累,於一七九九年八月底死在法國東南部瓦朗斯(VALENCE)途中。消息傳來,樞機主教們便聚集在威尼斯,並於一八OO年三月十四日選出基亞拉蒙蒂CHIARAMONTI樞機主教為教宗,取名號庇護七世。這時,拿破崙已在法國發動政變,推翻"五人執政團"DIRETTORIO)掌握政權四個月。

 

庇護七世教宗在擔任意大利伊莫拉教區的主教時,曾經說"民主政治的執政方式不會與福音抵觸。拿破崙當了法國"第一執政官"PRIMO CONSOLE)後,也深深感到"法國人民如果不在宗教上修和,這個國家是無法統治的。不過我們不能以為拿破崙的看法是出於宗教信仰的觀點,而是純粹基於政治上的投機考量。他執政後不久,便與羅馬聖座代表孔薩爾維國務卿樞機主教展開極為艱鉅的談判,並於一八O一年七月十五日簽訂和平協定(CONCORDATO)。在談判之初,拿破崙向國務會議說:「我的政治在於按照大多數人的意願統治人民。我相信這是承認人民的意願的方式。我在結束旺代(VENDEE)戰爭時,我就作天主教徒;我住紮在埃及時,我就當伊斯蘭教徒;在我贏得意大利民心時,我就作擁護教宗的人。要是我必須統治猶太人時,我必給他們重建撒羅滿王的聖殿」。他又說:「在宗教裡面我看不出有什麼降生為人的奧蹟。神父比康德和德國那些夢想家更有用。一個國家沒有宗教,如何會有秩序?當一個窮人看到一個富人時,如果沒有一個權威告訴他:"天主願意如此,世界必須要有窮人與富人同時存在,但在來世就不如此畫分",你說這個窮人怎能接受貧富懸殊的現象?」。

 

上面舉出來的話,使人看清拿破崙執政的態度。他和羅馬聖座簽署協定後,法國教會內部結構重整,每位主教都必須先辭職,然後重新任命發配,神職人員的生活重新由政府負責,修會會士沒有被列入政府支付的對象中。總之,拿破崙和聖座所簽的協定保存了法國憲法中與天主教有關的條文規定,以及三百年前,即一五一六年法國國王佛蘭切斯科一世和教宗良十世在意大利波洛尼亞(BOLOGNA)所簽署的協定的主要內容。於是,身為第一執政官的拿破崙,就像法國過去的君王一樣,可以為本國指派主教,這些主教則由羅馬教宗承認,並授以神權。

 

就這樣,因著協定的簽署,法國政府又與羅馬聖座恢復關係,重新奠定了宗教上的和平。奇怪的是:當拿破崙把他與聖座簽署的協定提交國會表決時,他竟然擅自增列了七十七條有關法國教會的組織條款,裡面充滿"法蘭西主義""若瑟主義"那種國家統轄教會的自大狂。教宗提出抗議,但是拿破崙不予以理會。

 

根據協定,法國全境教區的數目由一百三十三個減至六十個,其中有十個是總主教區。那些先前由國家指派的"憲法教會"的主教都必須辭職,不能提出任何反對的理由。至於舊時代不是受政府控制的主教們中,則有三十位左右拒絕辭職,其中還有少數幾位推動教友進行反抗。也因為如此,他們自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小教會"PETITE EGLISE,這個小教會團體分佈在法國西部和東部的里昂一帶,至今仍然存在。

 

在任命主教這件事上,拿破崙採取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以便利於國內教會的修和。他在那些革命之前就擔任主教的人中揀選十六位出任協定新畫分的教區主教;又從革命後由政府任命的"憲法主教"中推選十二位出任新職,其餘的教區主教則由神父中選任。拿破崙的長輩親戚約瑟夫.費謝(JOSEPH FESCH)也當上了里昂的總主教,後來又升為樞機主教。至於在法國所併吞的地區或所建立的衛星國家中,拿破崙也比照法國本土的方式來重整當地教會的組織結構。

 

在拿破崙的新政統治之下,舊有的修會生活體制和產業完全沒有被列在考慮的範圍,各修會會院的產業都被政府沒收。當時的德國人批評這種措施和新局勢是個俗化的現象(SECOLARIZZAZIONE)。

 

雖然如此,拿破崙的權威和聲望仍然蒸蒸日上,當他爭取到教宗庇護七世同意前往巴黎,為他舉行稱帝加冕禮時,他在法國天主教中的聲望更達於巔峰。當教宗抵達法國境內時,固然無處不受到凱旋式的歡迎,但法國教會領導人士們對拿破崙的歌功頌德更是無以復加;他們稱拿破崙為上主所傅油的人,為新達味,為昔日的波斯皇帝居魯士,為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大卡洛等等,真是不一而足。在一八O六年所編的"帝國要理"中,更把國民效忠皇帝的義務推崇到極致。

 

不料,拿破崙這種政教權威和人間光榮的時日並沒能維持長久。在他稱帝後不到兩年,便與羅馬教宗又起了衝突,這種緊張局勢持續到他下台為止。原因在於拿破崙控制了大部分西歐地區後,進一步企圖控制英國。他把整個歐洲大陸封鎖起來,不准和英國的船隻通商往來,英國的盟邦也在禁止之列。拿破崙要求教宗國也遵守他的禁令,教宗不以為然。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JEROME BONAPARTE)離婚,另結新歡,他要求教宗宣告熱羅姆的第一次婚姻無效,教宗認為理由不合教義,予以拒絕。拿破崙無法忍受,一八O八年二月出兵佔領羅馬。次年,一八O九年五月,又把教宗國併入法國版圖。教宗於是把侵略者開除教籍。法國各地的警衛雖然深嚴,可是教宗的開除令竟然能在法國各地散發流傳。教宗對拿破崙任命的主教也拒絕給以承認,不授予神權。拿破崙狂怒,拘捕了教宗庇護七世,把他押到意大利西北部的薩沃納城。教宗不屈不撓,三年後又被押到法國的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在那裡兩年,七十歲的教宗不作外表的抵抗,但他的意志堅定無比。拿破崙廢后,遺棄約瑟芬,另娶奧國公主,瑪利亞.路易斯(MARIA LUIGIA)為后。他的離婚雖然獲得巴黎教會當局的認可,可是當時居留在巴黎的羅馬樞機主教們都拒絕參加婚禮。

 

被押在楓丹白露的教宗雖然最後與拿破崙又簽署了所謂的"楓丹白露協定",局部承認拿破崙任命的主教。但第二天教宗立刻反悔,宣稱他在暴力下所簽的協定無效。

 

這個時期,拿破崙的軍事武功已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他在轉戰南北的戰役中節節失利。於是在一八一四年一月決定釋放庇護七世教宗。經過四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於五月二十四日凱旋式地回到羅馬。這時候,拿破崙已經在他逼迫教宗另簽新協定的楓丹白露宮內,簽署了下台讓位的詔書。一代皇帝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末路。

 

 

 

*感謝梵蒂岡廣播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

arrow
arrow

    信仰培育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