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歷史淺談【上十一】
初世紀基督信徒的信仰生活
基督信仰存在至今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古今以來,作個基督信徒在內容上並沒有甚麼改變,它要求人接納基督的福音,並讓福音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一個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聽到福音的宣講,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領受洗禮,然而,作個基督信徒並非孤立存在的事件或現象,他屬于一個特定的團體,屬于一個新的民族,一個我們所謂的‘天主的子民’,這個子民團體就是‘教會’。
今天我們看到的教會有層次分明的職責,有各種嚴謹的組織,有固定和一絲不苟的禮節儀式,但這是因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人為規矩。當初耶穌宣講福音、創立教會的時候,並沒有像今天成立一個社團一樣,必須擬定一條一條的細節章程,就連宗徒們在五旬節聖神降臨當天教會正式誕生後,也沒有制定教會章程。不過,天下任何一個團體如果願意生存,而且長久存在下去,非得一步一步、慢慢地按照它所生存的環境需要,進行必要的組織不可。別的不說,光是信友的聚會就需要場所,而傳遞信仰也需要培育傳遞的人和準備後人的心靈來接納基督透過教會廣施的恩寵。再說,基督信徒聚會、舉行信仰崇拜禮儀,也需要有一定的規矩程序,否則如何成個體統?于是禮儀規矩也逐漸產生。
話說教會成立初年,基督信徒的聚會都在私人家中舉行的。為能容納很多人,就必須找一個相當寬敞的房子才行。在中東和近東一帶,信友們大都利用樓房的頂樓作聚會的場所,因為頂樓比較安靜,也比較安全,‘宗徒大事錄’第二十章第八節記載聖保祿在特洛阿城向民眾講道和掰餅的地方就在一座樓房的樓上。在西方,尤其在羅馬,信友一般都在富有教友家庭寬敞的餐廳聚會,舉行崇拜儀式,房宅的浴室或世外的游泳浴池就作為洗禮的場所,天氣好的時候,也在戶外庭院花園間、或在寬闊的公共花園、甚至在公共的墳場墓地舉行宗教活動。
第二世紀初年,開始有些教友捐贈自己的房宅作為教會團體聚會和舉行禮儀專用的場所。到了第三世紀中葉,才有開始建造聖堂的事。至今有稽可考的最早的一座聖堂建于公元二百五十年左右,位於中東敘利亞幼發拉底河畔的杜拉歐羅普斯(Dura-Europos)城。到了第三世紀末年第四世紀初戴克里先皇帝統治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境內已有許多教堂,可是這位皇帝迫害教會的時候,把許多聖堂都摧毀了。
初世紀時代,一個希望成為基督信徒的人都必須經過一番的準備,當時有所謂的‘基督信仰的開端’(Iniziazione cristiana)這麼一說。那是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包括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領洗、堅振和領聖體這三件聖事的準備時期。在舊約時代,猶太教有施行浸水禮的作法,耶穌的門徒沿用猶太教的習俗,把洗禮當作開始接受基督信仰的禮節儀式。在猶太教傳統中,洗禮具有皈依和淨化的價值意義,在基督宗教中,除了皈依和淨化之外,洗禮更具有使人因著聖神而重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是獨一和唯一的,也就是人的一生中僅此一次,而且是一勞永逸的,它使人參與基督的死亡與復活(羅.六,2-11;迦,三,27;哥,二,11-13),就如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迦拉達人和哥羅森人的信中所說的一樣。所以,一位希望成為基督信徒的人,必須懺悔自己的罪過,身體力行天主的誡命,接納基督的福音,並宣認自己對救主耶穌基督的信仰。
在過去交通不方便、教會的行政指揮系統不像今天這麼集中和有效的時代,準備作一個基督信徒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其間所舉行的禮節儀式不盡相同。第三世紀羅馬致命聖人伊波利托(Ippolito)曾寫了一本名叫‘宗徒傳承’(Tradizione apostolica)的書,書中的記載使後世的人清楚看到那個時代的望教者入教之前應作的準備。一般而論,準備期長達三年,在領洗之前,望教者必須由別的基督信徒介紹給教會當局,介紹的目的在保證接受聖洗的人的認真和誠意。介紹的人就是我們稱呼的‘代父’或‘代母’。在領洗的時候,望教者必須宣誓放棄與敬拜邪神有關的種種行徑和不合乎基督信仰倫理道德的生活。
領洗之前,望教者必須接受基督教義和基督信仰倫理道德思想的教育,也就是今天所謂的要理講授。講授要理的目的在使那些聽過宣講福音並對福音產生共鳴的人進一步認識信仰的內容。聖伊波利托告訴我們,講授要理的人可以是神職人員,也可以是在俗教友,但他們都是博學的人。每次要理講授結束,在場的人都一起祈禱,並由講授的人行覆手禮。望教準備期結束後,願意領受聖洗的人的生活行為還得受到一番審核,合格後才可以領洗進教。
領洗的禮節儀式一般都在星期六舉行,在這前一天,也就是星期五,望教者和當地部分教友團體要一起守齋祈禱。隔天星期六,所有相關的人作望教準備期最後一次聚會,會中,主教給望教者覆手,為他驅魔,在他臉上吹氣,在他頭額上、鼻子上和雙耳畫十字架。接著,望教者整夜祈禱,聆聽讀經,接受與奉教有關的種種指示。在守夜祈禱結束之前,也就是巴斯卦守夜行將結束之際,便舉行真正的洗禮。當領洗的人從水中起來,穿上乾淨的衣服後,主教再次為領洗的人行最後一次覆手禮,傅最後一次聖油,這便是堅振聖事。于是,領洗的人就開始參與彌撒聖祭,也領聖體。從此,結束了所謂的‘基督信仰的開端’的時期。
在古代,領洗進教的新教友在領洗後那幾天,通常有穿白色衣裳的習慣。在某些地方教會,新教友還頭帶用綠色樹葉編製成的花冠,並喝奶吃蜂蜜,表示他方才進入天主預許的福地,也就是教會。
昔日,接受聖洗是成年人的事,兒童,不論甚麼年紀,都可以隨著父母受洗;如果雙親已經是基督信徒,則隨時可以領洗。不過有很多人不贊成給兒童傅洗,因為他們認為兒童不懂信仰是甚麼。第二第三世紀最著名的護教作家,北非迦太基(Cartagine)的戴爾都良(Tertulliano,160-220)就寫說:「基督信徒並非生下來就是,而是必須變成的」(Non si nasce cristiani,lo si diventa)。【2250字】
*感謝梵蒂岡電台江國雄爵士提供以上講稿分享。
**本文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