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圈(環)——聖誕的標記。
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有很多有形可見的標記,這些標記都讓我們聯想到一些事物,而產生一種情懷、思念、或嚮往。
換言之,真實的標記能帶領我們從可見的事物,去追求渴慕那不可見的天主。
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聖誕節有不同的慶祝方法及標記如馬槽、聖誕樹、將臨環等。
在這裡,我們嘗試看看將臨環的起源及其意義。
將臨環源於北歐的異教習俗,與冬至有關。
冬至那一天是太陽離開赤道最遠的日子,在北歐也是白日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
故此人們用常青樹枝繞在馬車輪上,作些佈置,然後把蠟燭燃點,放在其中。
這習俗的意義象徵著期待太陽早日回來,驅散長夜的黑暗。
十六世紀德意志的基督徒引用了這習俗作為一宗教儀式,尤其以燭光來象徵基督的臨在。
其實,早於中世紀,基督徒已開始用火或光作為基督來到人間的標記。
這樣把光結合於環,就成了現在將臨環的基礎--期待基督的光榮再來。
花環的圓形象徵天主的無始無終及永恒。
常青樹枝象徵天主的永恒不變及新生命,尤其是祂常存不變的愛及祂的生命。
蠟燭的光,正好象徵著基督的光,它來到世界,驅散黑暗,照耀那「坐在黑暗與死亡蔭影下的人群」(路1:79)。
一如所有禮儀標記,若要它們能強而有力地傳遞其象徵意義,材料必須來自我們的日常生活及環境,這樣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事件及天主的生命力存在我們中間。
故此,在製作將臨環時,應採用天主所創造的天然材料如松柏等植物,既有生命又能保持常青。
花環中的蠟燭通常是四支,代表將臨期四週。
第一主日點一支,第二主日點兩支﹐第三主日點三支,而第四主日則四支都燃點起來。這表示基督到來之日逾來逾近。
傳統上,三支蠟蠋是紫色,一支是粉紅色的。
紫色的意義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期待、渴望;有的說有補贖之意;也有說是日出前的黎明或代表深夜的陰暗。
粉紅色顯示喜樂,是在將臨期第三主日,即喜樂主日燃點的。喜樂是「因為主已臨迎了。」(見將臨期第三主日進台詠)
到了聖誕當天,有些傳統會在花環的中央,燃點一支白色的大蠟燭,象徵著基督已經來到我們中間,
亦即是我們常聽到的「厄馬奴耳」——主與我們同在之意。
將臨期是聖誕節前的準備期。最初聖誕節只是一個獨立的節慶,到第四世紀末葉以後,才逐漸引進聖誕節前的某些準備;
第七世紀時某些地區更引進每週數次守大齋的習慣,因而以後加強了將臨期悔罪、作補贖的特色。但最初羅馬禮儀在第七世紀時所強調的是基督的誕生,並如何作禮儀的準備。
一般教友多數誤解將臨期的意義,以為它只是歡渡聖誕前的一段準備時期。
不錯,將臨期確是一段準備時期,但不是準備如何歡渡聖誕,而是為我們的將來作準備。
我們的一切希望,只有在基督身上才得到滿全,因此我們渴望他的來臨。
我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做的一切,皆是為基督的再來作準備。我們應通過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此訊息向世人宣示。
將臨期的重點,是展望基督的再來,懷著希望,建樹今日的社會,慶祝基督降生成人。
將臨期所提的事件:古聖人們等待救世主降來;洗者聖若翰報告救世主來臨。
將臨期應發的善情:「耶穌,請快來,多帶聖寵,降臨於我心!」
將臨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由將臨期首主日至 十二月十六日 :
這段時期,強調將臨期的末世特色,促使我們期待基督在世界末日時光榮再來,完成天主拯救人類的工程。
所以在這等待的時期,我們該抱著信德的喜悅與希望,敬主愛人,為天國的來臨,醒寤祈禱,警惕行為,腳踏實地建樹社會,為救主隨時而至的審判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是由 十二月十七日 到 十二月廿四日 :
這時期在展望基督再來,預備慶祝「救主降生」的紀念。
這紀念並非週而復始的主觀懷念,而是客觀和具體地在此時此地藉聖言和聖事,重新體驗基督降生救贖我們的事實;換言之,就是救恩事件透過禮儀「重演」在我們身上。
將臨期最後八天(17-24日),教會積極準備慶祝耶穌聖誕,彌撒中選讀的福音,也直接指向主的誕生。
除聖誕前夕那天外,七天晚禱的聖母讚主曲有特殊的對經,採用基督的不同稱號為主題,組成一系列以「啊」開始的經文,統稱為「啊對經」(O Antiphons)或「大對經」(Great Antiphons)。
這些對經均以拉丁文編寫及譜曲,它們順序為:
-「啊!智慧」(O Sapientia)
-「啊!上主」(O Adonai)
-「啊!葉瑟的苗裔」(O Radix Jesse)
-「啊!達味的鑰匙」(O Clavis David)
-「啊!東方的旭日」(O Oriens)
-「啊!萬民的君王」(O Rex Gentium)
-「啊!厄瑪奴耳」(O Emmanuel)
這些稱號代表人類對救主的期待,充滿深邃的聖經典故。
更巧妙的是,若我們把每個稱號的拉丁文首字母倒連起來,便成了基督一句簡潔的回應:ERO CRAS,意即「我明天就要來到」,彷彿回響著聖經的結語:「的確,我快要來」(默22:20)。
將臨圈結好後可置放在一小桌上,或其他合適的地方,通常在將臨期主日早晨或前夕舉行一點然蠟燭儀式:第一主日點燃第一支蠟燭;第二主日則再加點第二支,如此直到第四主日;同時配合讀經、祈禱、聖歌。聖誕夜時,可將蠟燭全部點燃。聖誕後的主日可以舉行一結束儀式。
將臨期的重點,是展望基督的再來,懷著希望,建樹今日的社會,慶祝基督降生成人。
將臨期確是一段準備時期,但不是準備如何歡渡聖誕,而是為我們的將來作準備。。
我們的一切希望,只有在基督身上才得到滿全,因此我們渴望他的來臨。
我們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做的一切,皆是為基督的再來作準備。
我們應通過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此訊息向世人宣示。
將臨期的重點,是展望基督的再來,懷著希望,建樹今日的社會,慶祝基督降生成人。
將臨期所提的事件:古聖人們等待救世主降來;洗者聖若翰報告救世主來臨。
將臨期應發的善情:「耶穌,請快來,多帶聖寵,降臨於我心!」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祈禱做結束:
主基督,照世真光,但願禰的光永遠存留在我們心中,提醒我們「聖言成為血肉,居住在我人中間。」但願禰的愛常照射在我們生活中黑暗的角落,使我們的言行常光明、落,在充滿黑暗的社會中,努力作「光明之子」。阿門。
*本文版權為天主教台中教區信仰培育組所有,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並勿任意更改內容。